??? 今天去看了姥姥的外孫,沒有特別對立的情緒,沒有特別強烈的情感,就像是發生在你身邊的故事,那樣緩緩的展開,娓娓道來。我看了一些評論,有很多人在為女兒不值,覺得付出了那么多,房子卻給了兒子,有很多人說這是重男輕女的下場。我隱隱的感覺到,什么時候人們對親情的評價變的這么的戾氣?什么時候人們眼里的親情也變成了非黑即白了?
????? 外孫阿安一開始照顧癌癥患者的姥姥,是為了房子,可是相處久了之后,阿安對姥姥的情感也發生了變化。直到姥姥把房子給了自己的二兒子----那個賭徒,阿安憤怒的問姥姥,我在你心里排第幾位?不是第一位嗎?姥姥默默的流淚,沒有回答,我想此刻的阿安不僅僅憤怒房子沒有了,更是難過他在姥姥的心里不是第一位。
????? 其實在最后的一年里,我看到了姥姥在平衡,平衡他的孩子們,房子給了老二,是覺得老二的日子最差,姥姥的心里到底有沒有偏心?我想也是有的,比如骨子里會覺得房子應該給兒子,然后我想了想,好像在姥姥的身上,沒有看到特別偏向哪個孩子。她在得知女兒調成夜班,白天照顧她的時候,她也會生氣,覺得女兒不愛惜自己的身體,在面對阿安一次次問誰是第一位的時候,她會告訴女兒其實自己也不知道,但是最后還是希望女兒陪在身邊。
?????? 我想,在中國,大部分的父母內心會有偏心,也在努力平衡,有做的不好的地方,也有做的好的地方,這就是親情吧。就像姥姥在最后去問自己的大哥要父母留下來的錢,她憤憤的說最后父母都是自己照顧的,但是房子卻留給了哥哥,現在只想要一部分錢去給自己買個好一點的墓地。可是哥哥卻一分不給,對妹妹的癌癥也是置若罔聞,所以你看,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姥姥,在最后的時光里,也是竭盡所能的去平衡對每一個孩子的愛吧。她說希望二兒子不要來找她,這樣說明他過的好,她對舍不得丟掉冰箱里過期食品的女兒說我就是這樣得病的,你不能再這樣。大兒子因為她把房子給了弟弟,氣憤的很久不來看她,姥姥臨終的時候他來了,但是在車里卻不愿意下來,阿安說姥姥不吃牛肉是因為他小時候生病,姥姥開始拜佛,然后就不吃牛肉了,其實她最喜歡吃牛肉。
?????? 我覺得整部電影最細膩的情感是姥姥和外孫阿安之間的吧,阿安在得知姥姥把房子給了舅舅,就不再愿意照顧姥姥,可是看到舅舅把姥姥送到了養老院,他又去把姥姥接回了家,在姥姥離開的那個晚上,她已經說不出話了,阿安流著淚哼起了小時候姥姥哄他睡覺的搖籃曲,姥姥就這樣走了。第二天阿安接到了銀行的電話,原來是姥姥在阿安一年級的時候,就開始給他存錢,阿安忽然想起來第一次陪姥姥存錢時的對話,阿安說你會存到去世前嗎?姥姥說是的,你就不盼著我一點好。小小的阿安說到時候我給你買個大房子,你的房子太破了。最后,阿安用姥姥存的錢給她買了一個好的墓地。
????? 很多人看到了偏心,看到了女兒付出那么多,卻什么也沒得到,也有人看到了子女們為了房子的假意孝順。而我看到了親情,其實這就是親情,不那么純粹,不是那么的真善美,讓你又愛又恨,割舍不掉。我看到了那些義憤填膺的評價,我突然覺得,在生死面前,那些不甘,那些恨,那些鼓著勁說我才不管你,都失去了顏色,好像一下子都不重要了,因為沒了,就是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