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木小易 圖丨網絡
1
自從女兒回到身邊,我的生活基本上除了工作就是陪孩子。
女兒剛回到身邊的時候,心情是歡呼雀躍的。從前一個人走在路上,總是羨慕那些手里牽著孩子走的媽媽,遺憾不能陪在女兒的身邊。現在,母女團聚,恨不得天天狠狠的抱著,狠狠的親著,就差揉進身體里了。
可惜,愉快的日子持續不了幾天,我就開始面臨孩子的教育問題了。因為一歲斷奶以后,女兒一直是在老家由奶奶和爺爺帶著,不免養成了很多壞習慣。
比如不高興了就哭,甚至滿地打滾;比如一到外面看到玩具和零食就拔不動腿了,哭著鬧著要買;比如生氣了還會打人,打得生疼的那種……
可能爸爸媽媽帶也會出現各種問題,但是對有兩三年不接觸女兒的我來說,真的是感到非常的頭疼,還很后悔沒堅持把女兒帶在身邊一直養著。
聽話的時候可愛的像個小天使,一聲“媽媽,我愛你”,叫的你心里甜的不行;不聽話的時候,就是個小惡魔,甭管大人講什么道理,她就會一樣必殺技“哭”。
剛開始的我真的很不適應,被激怒過很多次,情緒無法自控的時候也對孩子大吼大叫,還用巴掌抽過幾次她的屁股。但后來我發現孩子真的鬧脾氣的時候,你做什么都是無濟于事的,只能白白生了場氣。
有時候真的像朋友圈里大家愛轉發的那句話一樣,生氣的時候,在心理默念八百遍:這是我生的,這是我生的……
2
跟孩子“吵架”時間一長,在豐富的“斗爭經驗”的引導下,我成了名副其實的佛系媽媽。
就像很多老公們應對老婆的吵鬧慣用的做法:你嚷嚷就是了,反正我不跟你吵。現在,女兒因為某件事情沒有滿足她的要求,大哭大鬧的時候,我也是這樣做的:不答應你,也不熊你,你哭就是了,哭完我們繼續愉快的玩耍。
我不知道為什么我對于夫妻關系的感悟竟然是從跟女兒的相處中悟到的。以后知道了,在夫妻的相處中,吵鬧真的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呀。
另外一個感受就是:永遠不要為了孩子犧牲自己太多!
我們愛孩子可以,但是不要為了孩子就搭上自己人生的全部。如果付出,不要指望孩子會領你的情,因為最后會大失所望。對于孩子來說,能陪伴她長久的,可以陪她愉快的玩耍的,就是她最愛的人。
付出太多的媽媽,不要期待孩子的回報,也不要委屈感太深。孩子畢竟是孩子,只是依靠本能去生活,不管是哭還是笑都是隨心意。我們只有把自己的生活管理好了,才能心情愉悅的陪伴孩子成長。
3
所以,我覺得我可能永遠也成為不了“別人家的完美媽媽”。
我做不到,孩子撒潑打滾的時候,還能溫柔的跟孩子講道理;做不到為了陪伴孩子,放棄自己喜歡的工作、放棄賺錢的機會;做不到,天天很有耐心的陪孩子玩兒各種幼稚游戲,還甘之若飴……
我得讓孩子知道,媽媽也是普通人,不是溫柔的“小仙女”。
媽媽不開心了也是有脾氣的,累了更不愿意拖著疲憊的身體還陪她玩兒,正在工作賺錢的時候她最好不要打擾。
媽媽想扭著肥胖的身體跳廣場舞減肥的時候,她最好不要在一邊拽著媽媽的衣襟要抱抱,剝奪媽媽下班后唯一的娛樂生活。
外出逛街的時候,媽媽也有自己喜歡的東西要買,喜歡吃甜點、喜歡吃炸雞、喜歡冰淇淋、喜歡買漂亮衣服、喜歡臭美的自拍,這些東西不是她一個人的專屬,媽媽也不可能只為她一個人服務。
都說要給孩子創造有愛的原生家庭。
在我看來,無條件的滿足孩子的條件,為孩子創造不切實際的家庭氛圍也不好。
人都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樂,這才是正常的、鮮活的生活。
只有這樣,孩子在走出家庭、走入社會的時候,才知道如何跟人正常的交往,才知道察言觀色,也才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沒有一個人會無條件的寵她、對她好。
甭管怎樣,我做不了完美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