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國之春(詞:井出博正;曲:遠藤實。1977)
亭亭白樺,悠悠碧空,微微南來風;
木蘭花開山崗上:北國的春天。啊,北國的春天已來臨。
城里不知季節變換,不知季節已變換。
媽媽猶在寄來包裹,送來寒衣御嚴冬。
故鄉啊故鄉,我的故鄉,何時能回你懷中?
殘雪消融,溪流淙淙,獨木橋自橫;
嫩芽初上落葉松:北國的春天。啊,北國的春天已來臨。
雖然我們已內心相愛,至今尚未吐真情。
分別已經五年整,我的姑娘可安寧?
故鄉啊故鄉,我的故鄉,何時能回你懷中?
棃棠叢叢,朝霧蒙蒙,水車小屋靜;
傳來陣陣兒歌聲:北國的春天。啊,北國的春天已來臨。
家兄酷似老父親,一對沉默寡言人。
可曾閑來愁沽酒,偶爾相對飲幾盅?
故鄉啊故鄉,我的故鄉,何時能回你懷中?
入選辭及賞析:
最能夠體現蔣大為那獨特的高亢激越、大氣磅礴中不乏似水柔情、響徹云霄而又舉重若輕演唱風格的,不是《牡丹之歌》《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甚至也不是《敢為路在何方》《駿馬奔馳保邊疆》,而是這一曲《北國之春》(中文版譯配:呂遠)......
盡管在筆者看來,這首《北國之春》最能夠體現蔣大為先生的演唱風格,然而,真正要將這首歌選入這部《天光云影長歌行 歌詞三百首》的時候,依然頗費躊躇:
其一,在一部以歌詞欣賞為主要目的的歌曲選本中,編入一首外國歌曲,合適嗎?
是啊,如果不是刻意提醒,不少歌迷大概不會意識到:這一曲耳熟能詳的《北國之春》,其實倒是地道的舶來品。不過,考慮到該國與我中華同文同種,而且至今也還使用著漢字,因此,即便是那些不識該國語言之人,對照一下原文就會發現,以上的中文版歌詞,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翻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更何況,這“他山”,相當一部分就來自“我山”。
其二,將這樣一曲《北國之春》編入,會不會有損于民族感情和文化自信?
不錯,一千幾百年(特別是最近一百多年)以來,我們與一衣帶水的那個國家,有著太多的恩怨是非、愛恨情仇、得失榮辱,然而,優秀的藝術作品是不分國界的,更何況,文化自信并不意味著閉門造車、故步自封,相反,我們更應該像盛世大唐一樣,立足本土、自強不息、海納百川,并以此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消除了以上的疑慮之后,我們也就可以以心平氣和、擇善而從的態度,好好地欣賞、品味一下這一曲蜚聲世界的《北國之春》了。
整首歌共分為三大部分(每一部分的結束句都是“何時能回你懷中”),歌詞文本純正綿長,充分體現了源自于《詩經》的“重章疊唱”的特點。先看第一部分:
亭亭白樺,悠悠碧空,微微南來風;
木蘭花開山崗上......
平心而論,寫幾句景物并不難,難的是歌詞作者如此大筆如椽,大處著眼、小處落筆,將那“北國”的風光寫得如此大氣磅礴、形神兼備!如果不帶偏見的話,這樣的語句,甚至還說得上跟“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異曲同工。“白樺”“碧空”“南來風”“木蘭花”,這些景物,寥寥數語,就勾勒出了“北國”所特有風光,而“亭亭”“悠悠”“微微”這三個疊詞的運用,也盡顯表意文字所特有的形式美、音韻美。
寫景是為了言情,在點明“北國的春天已來臨”之后,歌詞作者接著來了這樣兩句:“城里不知季節變換,不知季節已變換”,看似閑筆,其實卻是含蓄的揶揄了工業文明;接下來的兩句:
媽媽猶在寄來包裹,
送來寒衣御嚴冬。
在會心微笑的同時,我們幾乎要潸然淚下了:從表面上看,似乎是“媽媽”弄錯了;其實,透過這一層“錯”,母親對兒子(從第二段歌詞可以看出,的確是兒子,不是女兒)無微不至的牽掛、惦念、關愛,不就此躍然紙上、震撼心靈了嗎?類似的一幕,我們會想起唐詩中“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佳句。僅此一句,大和民族善于模仿、學習的特點,可見一斑啊!
謳歌了母子情深之后,本段的結束句“故鄉啊故鄉,我的故鄉,何時能回你懷中”,也就水到渠成了:浪跡異鄉的游子,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牽掛、惦記著的,就是自己的故鄉。工業文明的大潮下,儒家文化,依然有著它頑強的生命力。
接下來的兩大部分,結構相同,也都是先通過傳神的景物描寫,分別刻畫了歌者心中的愛情與親情(側重于父子之情),于此不再贅述。
整首歌重章疊唱,極盡歌曲“寫景-敘事-抒情”之所長,遣詞造句也頗見功力,且大致上押ang韻,即便是經過一番譯述的中文版歌詞,也堪稱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