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sa用桌子上的一瓶水跟Jim講解“多一點就好”的分離觀念如何影響這個世界。
【我們首先清晰地定義一下“分離”。
所有關于事物區別的帶有情感的認知都是分離的認知。好壞,對錯,多少,大小,有無,光明與黑暗,善良與邪惡。】
【當你買到了一條漂亮的領帶的時候,
當你新換了一個更時尚的皮包的時候,
當你用上一個更高級的手機的時候,
在各種各樣你感到美好感覺的時候,
其實你都在進入分離,而這些分離,
無一不是你未來困惑和矛盾的根源。】
關于這一點,我自己在失去時,在感受到難過時會有意識去調整心態,去平衡分離。
但是在得到時,在感受到美好時,往往沒有意識到“美好”也是分離,沒有主動去平衡。
平衡美好的感覺,這是我這個階段還要做的功課。
那么我們不應該享受美好嗎?
我的看法是這樣的,可以體驗美好,但不必去追求它。不主動,不拒絕,不挽留。
對待“苦難”的態度也是這樣,不必主動去為難自己,如果“苦難”來了,坦然體驗,它過去了就由它過去。
摘錄:
【試著想一想,你哪一刻,不是在好壞、對錯、多少、大小這樣的思維模式下思考的呢?】
【記住,分離是大腦病毒的養料,你只有徹底地清除分離,你才能清除你的大腦病毒。】
【我并沒有批判對錯,只是指出一個事實,這個世界是依賴分離運作的,
大眾思維就是喜歡多,不喜歡少;
喜歡你說的健康,不喜歡你說的疾病;
喜歡對自己有用的,不喜歡對自己有害的。覺得連簡單的一瓶水,都要多一點,就會好一點。
類似的,長得美一點,就好一點;
學歷高一點,就好一點;
收入多一點,就好一點;
房子貴一點,就好一點;
社會更公正一點,就會好一點。
這些思維模式,都是在現實的差別上附加了情緒和價值判斷的思維體系。】
【而我們分析的核心,并不是差別不存在,確實有這種水比另外一種水多一點什么或者少一點什么,但是,這真的會像你說得好一點或者壞一點嗎?】
【合一中無需選擇。一旦選擇,必然分離,并因為分離而矛盾】
【因為所有矛盾的本質,就是人們大腦追求不同的基礎的思維方法】
【而離開這場痛苦的方式很簡單,不要再相信大腦病毒最喜愛的變態的思維方式,放下你的選擇,體驗那種合一的快樂和平靜。當你不再追逐分離的時候,你將會真正地體驗到內在的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