瞇了幾兩小酒,略微興奮,在交作業最后一刻,躺在賓館床上,打開簡書思考作業。本周帶丫頭外出旅游,目的地天津北京。選擇這兩個地方,源于對中國近代史的興趣,源于對前面看過的歷史書籍興趣,源于對近代史名人的興趣。北京去過多次,以皇家大氣為撼,而天津這個城市從未去過。據說,它是最早與西方文明接觸的中國城市之一,辛亥革命后成為中國的“政治后院”,民國初年的總統、總理紛紛遷入天津……故而,在老公的拍板下,果斷選擇天津。拽著丫頭小手,帶著這本蔣廷黻先生的書,踏上了這次近代史之旅,跟隨著本書觀點,置身感受歷史的跌宕起伏。
可以說,這次是擠著海綿縫的時間把這本書讀完了。每天馬不停蹄的趕路,只著火車、地鐵、旅途的清晨和一天勞頓后合眼前的那一瞬,把蔣廷黻先生這本書看完。雖然倉促,但收獲頗豐。個人覺得,這書是我迄今為止看到最有觀點的一本近代史書籍。蔣廷黻先生是南開大學第一任歷史系主任,與梁啟超先生一同為南開大學史學奠基者,后調入清華大學任歷史系主任,專門從事中國近代史的科學研究,是舊中國史學研究的開山之人,也是中國外交史上的傳奇人物。蔣先生早年治學,中年志外交。作為政治家,他是當時“書生從政”的代表人物,主張以所學為國家所用;作為學者,他是時代公認的中國近代外交史專家,他的一生治學嚴謹,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就是這本僅五萬余字的《中國近代史》。在此感嘆提及此次天津之行,仨人單車尋跡,騎車去了五道場、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周恩來鄧穎超故居、梁啟超先生舊居等,還和丫頭一起研究了顧維鈞的傳奇人生,在五道場的小巷中找到了他的故居,現在已改成了天津市孫中山研究會,我們為這份尋見而開懷。一圈下來,對這個掙扎年代的偉人、英雄、杰出學者,更生感動和喜歡。
這本書,蔣廷黻先生從鴉片戰爭寫到抗日戰爭前夕,一部民族血淚史,更是深剖了中國近代史前因后果,刻畫了從鴉片戰爭之前到逐步衰敗的中國整體社會狀態。蔣先生書中的觀點堅持:要圖生存非全盤接受西方文化不可。他評判人的善惡、事的好壞,主要以學習西方科技、文化、政治為標準。在蔣先生看來,“人與人的競爭,民族與民族間的競爭,最足以決定勝負的,莫過于知識的高低”。這里的 “知識”主要指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更是中國近代史最缺失的東西,一個神圣東方帝國挨打的根源。喜歡這本書中很多的觀點,讓人時時茅塞頓開,在此不一一贅述,主要是酒后有些小暈和困頓。總之,看完本書,走過天津博物館、百年利順德、金融博物館等,回頭再看中國近代史,看封建王朝烙下的腐朽和弊病,看社會各階層輪流的抗爭與登場,看中華兒女意識復蘇和覺醒,看前赴后繼仁人志士的滿腔熱血……想起了艾青在1938年寫的那首詩《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