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了刷微博,看了下熱門話題,差點沒嚇死我?!侗I墓筆記》改編電影以7.3億閱讀量和180萬討論刷過了我的熱門話題榜。只是單純的看了看下面的留言和電影海報,我就十萬分的肯定我一如既往的不會去電影院交我的“盜墓情懷”。
為什么呢?因為在認真看完《盜墓筆記》上市小說后,負責任的說,一個故事都講不好的“作家”,我不認為他來操刀編劇就能把電影劇本寫好。而且,《盜筆》網絡劇珠玉在前,我就更不會去看這個只是為了給帥哥刷臉的電影了。
其實就像是在吃過一道費時費力的功夫菜之后,再讓你去吃街邊末流廚子抄的油乎乎的菜,你就絕對提不起胃口了。
對,我說的就是《鬼吹燈》,《盜筆》作為一個在貼吧興起,進而發展壯大到如今小說電影電視劇游戲一條龍的大IP,我想任何一個看過《鬼吹燈》的人,絕對不會再把《盜筆》捧上神壇。
至少,一個不爭的事實:于小說而言,要有一個完整閉合的邏輯鏈條,而《盜墓筆記》并沒有做到這一點。
也許有人會說,你所謂看完也不過是匆匆瀏覽,并沒有體會到小說里的精髓。說真的,如果這種“坑不夠,神鬼湊”的邏輯能支撐起整部小說,那我也只能說“在下服了”。
說實話,那些不吝贊美之詞的三叔粉們,真的不要再拿“文筆好”這樣的理由來自欺欺人了?!拔墓P好”,那得是對一個作家來說多么了不起的贊譽。行文邏輯、主支線分配、想象力還有詞匯量,無一不是一個作家“文筆好”的特征。
另外,一本小說,先不說細節描寫或是人物塑造,就講最簡單的——作者與故事的契合度——行文風格與小說內容是否匹配。
在我看來,《盜筆》最初就是脫胎于貼吧的同人小說,不論是人物設定還是道具的匹配,基本都是按照同人小說的路子來走。最明顯的就是那個胖子,明明在《鬼吹燈》里一身北京頑主的“渾不吝”的勁兒,結果變成了《盜筆》里那個雖然搞笑,卻略顯尷尬的胖子。
天下霸唱的風格決定了一本盜墓小說的風格,他繼承了宋元話本的念白敘事的特點,又加入了清末民國志怪小說的想象力。一如《鬼吹燈》開篇紙人與鼠友,又引出了半部殘卷直至盜墓四大門派。有因有果,干干凈凈,明明白白。
而早在2007年一次《鬼吹燈》的簽售會中,天下霸唱就曾坦言:“別看現在盜墓小說這么多,可寫來寫去還都是圍著我轉,可我想說,一開始我就壓根沒有想過把《鬼吹燈》當成盜墓小說。我現在正在寫的不再是盜墓了,比盜墓有意思的題材多的是,搞不懂大家為什么思路這么窄。”
其實單從小說三要素人物、情節和環境來說,雙方就有著極大的差距。簡便起見,就把這三要素揉捏一下,按小說行文和邏輯來對比一下吧。
首先是故事的流暢度,其實從這里霸唱便已經領先很多了。一個小說最重要的是完整,而在完整的框架內才是最考驗一個人的寫作水平。
就好像裝修房子,日本有個節目叫做《全能住宅改造王》,這里面真正厲害的設計師并不會把房子推平然后重新該,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通過不同空間的設置,和所有空間的邏輯聯系來達到使用空間的最大化,小說也是這個道理。
故事的主人公去盜墓的起因經過結果必須是完整契合,所有的起承轉合應該是在作者的全盤掌握中。就驚喜程度來看,霸唱確實不如三叔設計的懸念好。
然而懸念是什么,終究是需要你去解釋清楚來龍去脈的既定事實,并不是你想不到怎么解了,于是就用“神鬼”來填上,從技術上來說,就真真兒的落了下乘。
而小說打動人的另一個關鍵點在于細節,比如前陣子火的不行的《歡樂頌》,單單是出車庫要刷卡這個小細節就讓人充滿了生活感,何況是小說。
在沒有畫面感的情況下,作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通過文字與情節的設置讓讀者產生身靈其境的想象。細節,往往是指導讀者通往想象境界最重要的燈塔
其次是邏輯的嚴謹程度,同樣是盜墓小說,霸唱會讓你覺得:原來如此,而三叔會讓你覺得:怎么可能。也許有人不會同意,但從邏輯上來講,小說的懸念設置是需要合情合理的,而想象是不能將邏輯拋在一邊,想怎么寫就怎么寫。
通過對全部《鬼吹燈》故事的整理,你會發現每個懸念從起始到完結,統統都在作者的把控中,從“鷓鴣哨”背景由來到盜墓門派現狀的暗示,再通過一次驚險的科考把主角置于盜墓需求中,這樣看來才是有道理,有原因的。
而反觀《盜墓筆記》,不僅人物原型照搬《鬼吹燈》,就連祖師爺留下的“倒斗”秘籍也是通過一本筆記而流落到主角身邊。既沒有明確說明家學淵源,也沒有在后期把下九門的蠅營狗茍掰扯清楚,只留下了“坑王”的稱號。
最蹊蹺的就是,張起靈因為吳邪的一句“沒有你說的這么夸張,你要是消失,至少我會發現。”便決定了要把這條命給他,陪他出生入死刀山火來,風里來雨里去。
這種沒頭沒尾,只因為一句及其正常的回答便能獻出自己的一切的瑪麗蘇劇情劇情,在一個動輒便是陰謀詭計,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倒斗界,實在是有些不合時宜。
最后便是小說的精神核心了,一本小說,即便是最垃圾的玄幻后宮文,也有著最基本的人文精神在里面。而對這兩本小說,《鬼吹燈》就好像是仙魔外衣的《聊齋志異》,而《盜墓筆記》就真的是《搜神記》一般,可能不可能的都是神神鬼鬼了。
《鬼吹燈》說是有鬼,實際上還是會從科學的角度來理性分析,一個自然現象出現的原因和應對辦法。比如東南角的蠟燭,是為了查看墓室內的空氣流動與氧氣含量,還有就是保證了在出現意外情況是,能找到逃出墓室的方向。
三叔呢,其實也真是佩服他的想象力?!棒兆印笔兲√?,或是突然一個鬼手搭在了肩膀上。這樣的懸念在單篇章節的結尾,確實很能抓住讀者的目光,吊足他的胃口。而實際上在后一篇章的解釋上就顯得過于草率了。
譬如第一卷洞里遇到了女鬼,還真就是女鬼,而詭異的小哥居然用手一指就跪了。不得不說,與其說是盜墓,還不如說是一個二流探險家被一個驅魔高手帶著打怪升級的游戲。
總的來看,雖然《盜墓筆記》掀起了市場上對盜墓題材的熱捧,但論一本小說的綜合素質,我想他和《鬼吹燈》中間,恐怕隔了數十本《誅仙》。
但不否認的是,在現代市場遇冷的《鬼吹燈》,著實憑著《盜墓筆記》帶來的紅利期,又重新容光煥發了一回。尤其是去年年底的電影《尋龍訣》,籠絡了很大一批玄學愛好者和考據黨。
而《盜墓筆記》本身的優秀也是不容否認的,譬如關于下九門的劇情設定,還有一環套一環的陰謀,無一不是三叔這個同人小說起家的作者努力得來的結果。
而最后,他也從一個深度網絡沉迷屌絲,通過一步步的努力,完成了一個同人作者到開宗立派自成一家的成就。不得不說,文學作品在面對市場時的無力,確實需要一個站出來引導風向,并能帶來營銷紅利的領頭羊,這件事無疑三叔做到了。
不過今天看完熱門話題下的討論,我仍舊認為,拋開娛樂性不談,《鬼吹燈》這部盜墓流派的開山祖師仍然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