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卷7離婁章句上詩解3仁者無敵咎由自取
題文詩:
孟子有曰:天下有道,大德役小,大賢役小;
天下無道,小役大德,弱者役強.斯仁者天,
順天者存,逆天者亡.齊景公曰:既不能令,
又不受命,是絕物也.涕出女吳.今也小國,
師大國而,恥受命焉,是猶弟子,而恥受命,
于先師也.恥之莫若,師法文王.師周文王,
大國五年,小國七年,為政天下.詩經有云:
商之孫子,其麗不億;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膚敏,祼將于京.
孔子亦曰:仁者眾服;國君好仁,天下無敵.
今諸侯欲,無敵天下,而不以仁,是猶執熱,
而不以濯.詩經有云:誰能執熱,逝不以濯?
孟子又曰:不仁者也,可與言哉?安人之危,
而利其災,樂其國之,所以亡者.不仁與言,
則何亡國,敗家之有?有孺子歌:滄浪水清,
可濯我纓;滄浪水濁,可濯我足.孔子聞曰:
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自取之也.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家必自毀,而后人毀;
國必自伐,而后人伐.太甲有曰:天之作孽,
猶可違避;自作孽也,不可逃活.咎由自取.
【原文】 孟子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1,小賢役大賢;天下無道,小役大,弱役強。斯二(仁)者,天也。順天者存,逆天者亡。齊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絕物也。’涕出而女2于吳。
【譯文】孟子又曰:天下有道,大德役小,大賢役小;天下無道,小役大德,弱者役強。斯仁者天。順天者存,逆天者亡。齊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絕物也。涕出女吳。孟子說:“政治清明的時候,道德不高的人被道德高的人管理,不太賢能的人被非常賢能的人管理;政治黑暗的時候,便是小的被大的管理,弱的被強的管理。這兩種情況,都取決于天。順天者存,逆天者亡。齊景公說過:‘既不能發號施令,又不能安然受命,便只有絕路一條。’因此流著眼淚把女兒嫁到吳國去了。
【注釋】 (1)小德役大德:即“小德役于大德”之意;下三句同。 (2)女:去聲,嫁的意思。
【原文】 “今也小國師大國而恥受命焉,是猶弟子而恥受命于先師也。如恥之,莫若師文王。師文王,大國五年,小國七年,必為政于天下矣。《詩》云1:‘商之孫子,其麗不億2。上帝既命,侯3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4常。殷士膚5敏,將于京6。’孔子曰:‘仁不可為眾也7。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今也欲無敵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猶執熱而不以濯8也。《詩》云:‘誰能執熱,逝不以濯9?’”
【譯文】
“如今小國以大國為師,卻以聽命于人為恥,這就好比學生以聽命于老師為恥一樣。如果真以為恥,最好師法文王。師法文王,大國只要五年,小國只要七年,就一定可以號令天下了。《詩經》說過:‘商代的子孫,其數已不到十萬。他們只好臣服于周朝,只因為上帝已經授命武王。只好臣服于周,因為天意總是無常。酹酒于地助祭于周京啊,殷國的士子個個聰明漂亮。’孔子也說過:‘仁德的力量,人多勢眾也抵擋不了。君主如果愛好仁,就將無敵于天下。’如今有些諸侯一心只想無敵于天下,卻又不行仁政,這就好比苦于暑熱卻不肯洗澡一樣。《詩經》上說:‘人誰不怕熱烘烘,卻又不肯水下沖?’”
【注釋】 (1)《詩》云:詩句見《詩經·大雅·文王》。 (2)其麗不億:麗,數;億,十萬。逢彬按,《孟子譯注》翻譯這句話為“數目何止十萬”,恐非。“不+數詞(或數量結構)”格式一般都指不到這一數字。例如:“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諸侯。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廟之典籍。”(《孟子·告子下》)大家耳熟能詳的“戰不三合,揮刀將~斬于馬下”,也屬于這種表達。詳見楊逢彬《孟子新注新譯》。 (3)侯:語氣副詞,無實義。 (4)靡:音mǐ,無。 (5)膚:美也。 (6)祼將于京:祼,音guàn,亦作“灌”,古代祭祀中的一種儀節,把酒倒在地上以迎接鬼神;將,助;京,周都城鎬京,遺址在今陜西西安。 (7)仁不可為眾也:這話頗不好懂。趙岐《注》:“孔子云:‘行仁者,天下之眾不能當也。’”姑從之。 (8)不以濯:即“不以之濯”,不拿手去洗;濯,音zhuó,洗,這里指在涼水里浸泡或在涼水下沖。 (9)誰能執熱,逝不以濯:見《詩經·大雅·桑柔》;逝,句首語氣詞,無實義。
【原文】 孟子曰:“不仁者可與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災1,樂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與言,則何亡國敗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滄浪2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3;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4。’此之謂也。”
【譯文】
孟子說:“不仁的人難道可以同他商議嗎?見別人有危險,他無動于衷;見別人遭了災,他趁火打劫;別人亡國敗家的慘禍,他把旁觀當享受。假如不仁的人還可以同他商議,那世上又如何會有亡國敗家的慘禍呢?從前有個小孩歌唱道:“滄浪的水清啊,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濁呀,可以洗我的雙足。’孔子說:‘同學們聽好了!水清就洗帽纓,水濁就洗雙足,其實取決于每個人自己。’所以人必先有自取其辱的行為,別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毀壞的因素,別人才毀壞它;國必先有自取討伐的原因,別人才討伐它。《尚書·太甲》說:‘天造作的罪孽,還可以逃掉;自己造作的罪孽,卻無處可逃。’正是這個意思。” 【注釋】 (1)安其危而利其災:對他人之危安之若素,以他人之災為己之利;安、利在此均為意動用法。 (2)滄浪:即漢水;浪,音láng。 (3)纓:系帽的絲帶。 (4)“《太甲》曰”至“不可活”。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孽,災。逭,逃也。言天災可避,自作災不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