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五律·白露清秋意
白露清秋意,天高節氣新。
玉珠搖葉秀,綠水漾花珍。
蓮動觀驚鷺,舟行賞躍鱗。
長安生永夜,風冷伴霜頻。
其二:七律·曲江游園白露發
曲江池畔曲江亭,漫步游園賞綠萍。
日照紅荷香淡雅,夜臨白露冷伶娉。
風興高浪船爭發,鶴渡橫塘笛獨聽。
卻喜休閑瀟灑處,逍遙冬夏春秋寧。
其三:減字木蘭花·長安白露
? ? ? 長安白露。大雁南飛沾濕翥。金桂香生。荷淡波清訴別情。
? ? ? 韶光流轉。驚訝鏡中容貌變。愁損心身。遙寄音書賴雁勛。
? ? 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秋季第三個節氣,干支歷申月的結束與酉月的起始。斗指癸,太陽達黃經165度,于公歷9月7-9日交節。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時至白露,基本結束了暑天的悶熱,天氣漸漸轉涼,它是秋季中悶熱轉向涼爽的轉折節點。進入白露節氣后,夏季風逐步被冬季風所代替,冷空氣分批南下,往往帶來一定范圍的降溫幅度。
? ? ? “白露”代表著由熱轉涼,萬物隨寒氣增長,逐漸蕭落、成熟,而在季節轉化過程中,豐收的秋季帶給了人們與健康有關的食物以及民俗。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對“白露”的詮釋——“水土濕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白露后,天高云淡、氣爽風涼,晝夜溫差較大,早晨與夜間會有絲絲的涼意。
? ? ? 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當太陽到達黃經165°時為白露節氣。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秋天的第三個節氣,表示孟秋時節的結束和仲秋時節的開始。“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氣溫變化的重要節氣。白露節氣基本結束了暑天的悶熱,是秋季由熱轉涼的轉折點。白露時節,秋風在降溫的同時,把空氣中的水分也吹干了,這種干燥的氣候特點稱為“秋燥”,白露的氣候特點就是干燥。
? ? ? 秋季的前兩個節氣立秋與處暑,雖無盛夏高溫,但還是酷熱天氣,因太陽所帶來的熱力未減弱。所謂“熱在三伏”,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造成“三伏”濕度高原因是,三伏天吹東南風,而東南方是太平洋和印度洋,空氣潮濕,風的潮濕造成了三伏天濕度大;到了深秋之后則相反,吹西北風,而西北方是干燥的內陸,干燥的西北風造成深秋之后氣候干燥。進入白露節氣后,夏季風逐步被冬季風所代替,冷空氣分批南下,往往帶來一定范圍的降溫幅度。民諺“白露秋風夜,一夜涼一夜”描述了氣溫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
? ? ? 秋季的前兩個節氣均悶熱,秋季真正涼爽一般要到白露節氣之后,自白露節氣起漸漸趨向涼爽、干燥。隨著進入深秋,氣候由熱轉涼,萬物隨寒氣增長,逐漸蕭落,這是熱與冷交替的季節。秋季最明顯的變化草木的葉子從繁茂的綠色到發黃,并開始落葉,莊稼則開始成熟。
? ? ? 白露節氣過后,秋風在降溫的同時,把空氣中的水分也吹干了,這種干燥的氣候特點在中醫上稱為“秋燥”,很多人會出現口干、咽干、眼干、皮膚干等癥狀。白露的氣候特點就是干燥。白露的“露”是一種自然現象。節氣至此,白晝陽光尚熱,水汽蒸發,太陽一歸山,氣溫便很快下降,至夜間空氣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結成細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著在花草樹木的綠色莖葉或花瓣上。到了白露就算是真正進入涼爽,“白露基本結束了暑天的悶熱。進入“白露”,晝夜溫差較大,夜間會感到一絲絲的涼意,明顯地感覺到涼爽的秋天已經到來了。
? ? ? 白露前后,夏日殘留的暑氣逐漸消失,天地的陰氣上升擴散,天氣漸漸轉涼,清晨的露水日益加厚,在草葉面上凝結成一層白白的水滴,這也是“白露”名由之一。植物開始有露水。進入白露節氣后,夏季風逐步被冬季風所代替,冷空氣轉守為攻,暖空氣逐漸退避三舍。冷空氣分批南下,往往帶來一定范圍的降溫幅度。人們愛用“白露秋風夜,一夜涼一夜”的諺語來形容氣溫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
? ? ? 露是“白露”節氣后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此時的天氣,正如《禮記》中所云的:“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對“白露”的詮釋——“水土濕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古人在《孝緯經》中也云:“處暑后十五日(平氣法劃分的節氣)為白露”,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陽氣在夏至日達到頂峰,物極必反,陰氣也在此時興起。其實,氣象學表明:節氣至此,由于天氣逐漸轉涼,白晝陽光尚熱,然太陽一歸山,氣溫便很快下降,至夜間空氣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結成細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著在花草樹木的綠色莖葉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經早晨的太陽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瑩剔透、潔白無瑕,煞是惹人喜愛,因而得“白露”美名。俗語云:“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處暑仍熱,每天須用一盆水洗澡,過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體了,以免著涼。還有句俗話:“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意思是說,白露前后若有露,則晚稻將有好收成。
? ? ? 我國民間在白露節氣有“收清露”的習俗,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上記載:“秋露繁時,以盤收取,煎如飴,令人延年不饑。”“百草頭上秋露,未唏時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輕不饑,肌肉悅澤。”“百花上露,令人好顏色”。因此,收清露成為白露最特別的一種“儀式”。
? ? ? 禹王是傳說中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漁民稱為“水路之神”。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時節,這里都要舉行祭禹王的香會。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兩祭規模為最大,歷時一周。
? ? ? 福建福州有個傳統習俗叫“白露必吃龍眼”。民間的意思是,在白露這一天吃龍眼有大補身體的奇效。因為龍眼本身就有益氣補脾、養血安神、潤膚美容等多種功效,還可以治療貧血、失眠、神經衰弱等多種疾病。
? ? ? 民間有“春茶苦,夏茶澀,要喝茶,秋白露”的說法,此時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長的極好時期。到了白露節氣,秋意漸濃。
? ? ? 舊時南京人十分重視節氣的“來”和“去”,逐漸形成了具有南京地方特色的節氣習俗。說到白露,愛喝茶的老南京都十分青睞“白露茶”,此時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長的極好時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不經泡,也不像夏茶那樣干澀味苦,而是有一種獨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愛。再者,家中存放的春茶已基本“消耗”得差不多了,此時白露茶正接上,所以到了白露前后,有的茶客就托人買點白露茶。
? ? ? 資興興寧、三都、蓼江一帶歷來有釀酒習俗。每年白露節一到,家家釀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其酒溫中含熱,略帶甜味,稱“白露米酒”。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釀成,略帶甜味,故稱“白露米酒”。
? ? ? 白露米酒中的精品是“程酒”,是因取程江水釀制而得名。程酒,古為貢酒,盛名入遠。《水經注》記載:“郴縣有淥水,出縣東侯公山西北,流而南屈注于耒,渭之程水溪,郡置酒館醞于山下,名曰‘程酒’,獻同也。”程酒、淥酒均系傳世美酒。《晉書·武帝紀》:“薦 、淥于太廟”,可見程酒當與、淥媲美。 《九域志》亦云:“程水在今郴州興寧縣,其源自程鄉來也,此水造酒,自名‘程酒’,與 酒別。”
? ? ? 浙江溫州等地有過白露節的習俗。蒼南、平陽等地民間,人們于此日采集“十樣白”(也有“三樣白”的說法),以煨烏骨白毛雞(或鴨子),據說食后可滋補身體,去風氣(關節炎)。這“十樣白”是10種帶“白”字的草藥,如白木槿、白毛苦等,以與“白露”字面上相應。
? ? ? 民間認為白露吃番薯可使飯后不會發胃酸,故舊時農家在白露節以吃番薯為習。
? ? ? 農事:這一時節冷空氣日趨活躍,常出現秋季低溫天氣,影響晚稻抽穗揚花,因此要預防低溫冷害和病蟲害。冷空氣入侵時,可采用灌水保溫,低溫之前灌水二寸以上,可增溫1~2℃。低溫來時,晴天可日排夜灌淺水;陰雨天則要灌厚水;一般天氣應干干濕濕,以濕為主。這個節氣暑氣漸消,秋高氣爽,玉露生涼,丹桂飄香,是黃金旅游季節。“白露”正處夏、秋轉折關頭,氣溫日際變化大,“白露身不露”,老、弱、病者要更注意適時增減衣服,以防受涼。
? ? ? 關于白露的諺語——
白露滿地紅黃白,棉花地里人如海,杈子耳子繼續去,上午修棉下午摘。
白露時節鴻雁來
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
草上露水凝,天氣一定晴。
草上露水大,當日準不下。
棉怕白露連陰雨。
天氣好,吐絮好。
幾日無太陽,吐絮就不暢。
白露不低頭,割倒喂老牛(指晚稻)。
深耕不細耙,苗子難出齊。
深耕不耙深,苗子難扎根。
犁要深細,耙要透平。
貪耕不耙,枉把力下。
光耕不耙,枉費犁鏵。
貪耕不耙,滿地坷垃。
白露節,棗紅截。白露棗兒兩頭紅。
白露打棗,秋分卸梨。
白露打核桃,霜降摘柿子。
白露到,摘花椒。
白露到秋分,家畜配種帶打針。
白露到秋分,家禽快打針。
白露節到,牛驢上套。
養魚沒啥巧,餌足水質好。
魚吃多種草,看你找不找。
水草是粥,旱草是飯。
種田靠肥料,養魚靠餌料。
? ? ? 七十二候”是我國古人根據黃河流域的動物、植物以及其它自然現象變化的征候等編寫而成,用來說明節氣變化,作為農事活動的依據。它以五天為一候,一年共有72候,為與24節氣對應,規定三候為一節(氣)。72候的“候應”包括非生物和生物兩大類。雖然其中有些物候描述不那么準確,其中還有不科學成分,但對于了解古代華北地區的氣候及其變遷,仍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 ? ? 鴻雁來:鴻大雁小,自北而來南也,不謂南鄉,非其居耳。詳見雨水節下(雨水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
? ? ? 玄鳥歸:《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玄鳥解見春分(春分初候,玄鳥至;燕來也),此時自北而往南遷也,燕乃南方之鳥,故曰歸。
? ? ? 群鳥養羞:三獸以上為群,群者,眾也,《禮記》注曰:“羞者,所羹之食。”養羞者,藏之以備冬月之養也。羞”是“饈”的本字。古代“羞”、“饈”通用。養羞是漢語詞匯,拼音yǎng xiū,指儲藏食物。《逸周書·時訓》:“白露之日鴻雁來,又五日玄鳥歸,又五日羣鳥養羞。”朱右曾校釋:“養羞者,蓄食以備冬,如藏珍羞。”
? ? ? 詩《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
食物養生——
? ? ? 1、適合白露節氣的食物
? ? ? 梨:清心降火解秋燥梨具有潤燥消風,鎮咳止喘,清心降火的作用,可以緩解“秋燥”,醒酒解毒。生梨性涼,老年人不宜一次吃得過多。脾胃較弱的人,也可以做成冰糖燉梨水,亦是一種很好的食用方法。
? ? ? 大棗:寧心安神抗過敏大棗具有寧心安神、益智健腦、增強食欲、除腥祛味,抗過敏,提高免疫力的作用,亦可防治高血壓、骨質疏松和貧血,是老年人秋季的補養佳品。
? ? ? 菊花:祛燥潤喉防感冒菊花可疏風平肝,清心除煩,祛燥潤喉,生津明目,解酒毒,對感冒、頭痛都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老年人秋季可適當飲用菊花茶,達到祛火潤肺的保養目的。
? ? ? 紅薯:預防癌癥助排毒紅薯被評價為餐桌上的最佳食物,它具有預防癌癥、防止便秘、減肥的功效,常吃紅薯可以延年益壽。
2、白露節氣的食譜
蓮子百合煲——
? ? ? 配方:蓮子、百合各30克,精瘦肉200克。
? ? ? 做法:蓮子、百合清水浸泡30分鐘,精瘦肉洗靜,置于涼水鍋中燒開(用水焯一下)撈出。鍋內重新放入清水,將蓮子、百合、精瘦肉一同入鍋,加水煲熟(可適當放些精鹽、味精調味)。
? ? 功效:清潤肺燥,止咳消炎。適用于慢性支氣管炎患者。
柚子雞——
? ? 配料:柚子(越冬最佳)一個,公雞一只,精鹽適量。 ?
? ? ? 做法:公雞去毛、內臟洗靜,柚子去皮留肉。將柚子放入雞腹內,再放入氣鍋中,上鍋蒸熟,出鍋時加入精鹽調味即可。 ?
? ? ? 功效:補肺益氣,化痰止咳。
銀杏雞丁——
? ? ? 配料:銀杏(白果)100克,無骨嫩雞肉250克,蛋清2個,高湯、白砂糖、紹酒、淀粉、味精、香油、食鹽、油、蔥各適量。
? ? ? 做法:白果去殼,在油鍋內煸炒至六成熟,撈出剝去薄衣待用。雞肉切成1厘米見方的小丁,放在碗內加入蛋清、食鹽、淀粉攪拌均勻。炒鍋燒熱放油(量要多些),待油燒至六成熟時,將雞丁下鍋用勺劃散,放入白果繼續翻炒,至熟后連油一同倒入漏勺內瀝去油。再在鍋內倒入少量油,將蔥段煸炒,隨即烹入紹酒、高湯、食鹽、味精,把加工過的白果雞丁倒入鍋內翻炒,用濕淀粉勾薄芡,出鍋前淋入香油,攪拌均勻起鍋裝盤即成。
? ? ? 功效:補氣養血,平喘止帶。本方可作為老年性慢性氣管炎、肺心病、肺氣腫及婦女帶下證患者之膳食。
? ? ? 俗語云:“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這句話的意思是表示,處暑還會熱,每天需要用一盆水洗澡,在過了十八天,到了白露節氣,就不能赤膊露體了,會著涼受寒。
? ? ? 白露即為典型的秋季氣候,容易出現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結、皮膚干裂等癥狀。預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適當地多服一些富含維生素的食品,也可選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如人參、沙參、西洋參、百合、杏仁、川貝等,對緩解秋燥多有良效。對普通大眾來說,簡單實用的藥膳、食療似乎更容易接受。
? ? ? 春捂秋凍是一條經典的養生保健要訣。當然,秋凍并非人人皆宜。如糖尿病患者局部供血較差,如果血管一下子受到冷空氣刺激,很容易發生血管痙攣,使血流量進一步減少,易引起組織壞死和糖尿病足,再加上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疾病常常伴發,冷空氣刺激更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甚至導致心梗等后果。因此,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秋凍。除此之外,像體質較弱的老人和兒童、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哮喘病患者和關節炎患者都不適合“秋凍”。
? ? ? ? ? ? 20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