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有詩意,詩意美在四季”,董卿說。我始終覺得,最美的詩源于自然,源于生活,源于四季。
拋開功利地背誦詩詞,靜下心來品讀詩詞,才慢慢覺得詩里頭的原來藏著那么多被人遺忘的知識,描繪的意境是那么的動人,流露出的感情是那么真摯。最讓我贊嘆不已的書還數這本《四時之詩:蒙曼品最美唐詩》。
看過《中國詩詞大會》的人,我想對作為點評嘉賓的蒙曼一定有印象,在《百家講壇》中也頗有聲望。她作為研究唐史的歷史學家,對唐詩有著獨到的見解,而且聽她講解詩詞,一定會覺得耳目一新。
《四時之詩》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從四季、從二十四節氣的角度來品讀唐詩。春夏秋冬四季大家都很熟悉,但能夠完完整整地列出二十四節氣的人,我想當今并不多。在古代,中國作為最大的農耕古國,二十四節氣就是最重要的時間線,它貫穿了整個農耕社會??赡墁F在對我們而言有些無關痛癢,但對于古人來講,往往會附帶最強烈的情感。蒙曼從二十四節氣去品讀詩詞,其實是讓詩歸其本位,往往這樣也能品出詩最初的味道。
這本書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為二十四節氣或者重要的傳統節日挑選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唐詩,用這些詩告訴我們詩人此時此景的所思所想,也能讓讀者更加了解古人心中的四季、二十四節氣和傳統節日到底如何。
《四時之詩》告訴了我許多詩里頭藏著的、我們現在從來沒去了解過的知識,我覺得這也是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不讀這本書,我可能永遠不知道上元節舉家歡慶是因為上官賜福,所以普天同慶;我也才理解唐詩里的“賦比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原來耕種的土地還分為菑、新、畬;也才知道寒露分為鴻雁來賓、雀入水為蛤和菊有黃華這三候;也讓我了解了高駢的祖父高崇文身為武夫依然作詩自嘲的故事,知道了祖詠應試作詩的軼事,還有唐玄宗為何要追封孔子為文選王的因果……
長知識、了解先人的智慧,本身就是讀書最大的意義所在。我們總是說古人真有智慧,可智慧在哪兒呢?這些農耕技術就先人的智慧。那時候沒有天氣預報,沒有農藥化肥,他們能在極其有限的認知和資源的情況下,依然能夠總結出那么系統的知識體系,真是了不起啊。我們致力于最求智慧,讀書、讀古書就增長智慧的好辦法。
品讀這些唐詩,會讓你對四季有無窮的想象。從王維的“云里帝城雙鳳闕,雨中春樹萬人家”能夠想象到最美的長安城在春季;從高駢的“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可以幻想到夏日閑暇時光的愜意;從王建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可以理解秋季為何總帶著天涼心更涼的愁;從楊炯的“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白夫長,勝作一書生”可以感受到寒冬往往更能反襯拳拳報國的熱忱。四季之詩源于人生、源于生活,也最能夠在讀者的內心蕩起一片漣漪。
我常常在想,為什么有的詩,讀起來那么朗朗上口,有的詩一讀就馬上能夠聯想到一個生動的場景,有的詩能夠引起內心的共鳴,因為這些詩喚醒了你的記憶和經歷。蔣勛說,美就是沉下來做自己。由這些記憶和經歷油然而生的情感往往是最真實、最自然的,也是最能打動的你的。有了這些感動和共鳴,我想也能讓我更加熱愛生活。
《四時之詩》的語言極其生動活潑,但也極其文雅。蒙曼常常引用詩詞代替華麗的辭藻,就會讓這四季、這二十四節氣更具詩意。她常常采用設問的方式,這樣也恰好回答了你讀詩時的疑惑,一問一答,這樣的語言風格讓你感覺如同在對話,就讓你覺得非常親近,強烈的代入感在無形中讓你身臨其境。
我覺得品詩就應該如此,有這樣的互動交流,才能更容易感受到自然地美,也更容易跨時空與詩人交心。因為我們品讀詩詞,本身就是一場情感的交流。
我讀這本書的時候,大多數都到半夜了,大概也只有到夜深人靜、周邊沒有嘈雜的聲音的時候,才能靜下心來從書的語言,去切身感受到詩句的精妙和詩境的美感。要問到底美在哪,美就美在詩的畫面能引起你的無限的聯想,美就美在被情感所感動的那一瞬。
讀詩,讓我看到更廣闊的知識海洋;讀詩,讓我靜下來觀察自己的內心;讀詩,讓我慢下來感受生活。讀這本《四時之詩》,賞春花秋月,品人生苦辣酸甜,讓我覺得我離大自然更近了一點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