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古代,艾灸是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具有溫陽補氣、祛寒止痛、補虛固脫、消瘀散結等作用,廣泛應用于內科、外科、婦科、五官科等疾病。對正常人,也是養生保健的主要方法。
溫經散寒:灸法最大的特點是治療過程中可以生熱,具有溫經散寒的作用,對外感風寒濕邪、素體陽虛等因素導致的疾病效果明顯。臨床上,骨關節病,風濕、類風濕、胃寒、腹瀉等病癥用艾灸的治療效果很好。
回陽固脫:陽氣是人的重要精微物質,陽衰則陰盛,而灸法能夠祛除陰寒,振奮陽氣,適合身體虛弱、陽氣衰微的患者。氣除有溫煦的作用外,還有固攝的功能,氣不足可出現臟器下垂之癥,灸法對本類病癥也有很好療效,如子宮下垂、胃下垂、肛門脫垂、大氣下陷等。
化瘀散結:瘀指的是瘀滯,包括氣瘀、血瘀、痰瘀等,影響經絡的運行。灸法能起到化瘀散結,疏通經絡的作用。
預防保健:我國古代醫學家很早就提出防病于未然的理念,艾灸除了治病外,兼有防病保健的功效。對尋常百姓來說,艾灸操作簡單、功效明顯,適合作為強身健體的保健方式。
夏季艾灸好處
內經講: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端午節后正是養陽氣的最佳時間,補陽氣就是要補腎氣,腎為先天之本,藏元陰元陽,艾灸其機理歸根結底在于通利經絡的作用。在中醫理論中,灸法是補腎的最強法,它無毒無副作用,不打針不吃藥,而且直接作用于人的腎部腧穴,效果甚至達到立竿見影。
男性艾灸三大穴位來養腎暖身。腎是生命之源,呵護自己的身體。可艾灸三大穴位。
第一大穴位:涌泉穴
涌泉穴,在人體足底,位于足前部凹陷處,為全身腧穴的最下部,乃是腎經的首穴。《黃帝內經》說:"腎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說: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來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
第二大穴位:氣海穴
氣海穴:該穴位于人體的下腹部,在肚臍下1.5寸。氣海和關元穴在人體下腹部,就像一對好姐妹共同保護著生殖系統。下腹部是女性的子宮、男性的精囊藏身之處,都是極其重要的部位。古人說"氣海一穴暖全身",是強調該穴的保健養生作用。
第三大穴位:三陰交
三陰交:位于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該穴名意指循行足部的肝、脾、腎三條陰經中氣血物質在本穴交會,調節肝、脾、腎三個臟器的生理功能。經常按揉此穴對肝、脾、腎有保健作用。
艾灸三大穴位的方法
將艾條點燃后,在距穴位約3cm處施灸,如局部有溫熱舒適感覺,即固定不動,可隨熱感而隨時調整距離。每次灸10~15分鐘,以灸至局部稍有紅暈為度,隔日或3日1次,每月10次。
艾灸涌泉穴、氣海穴、三陰交三大穴位,對于男性冬季養生養腎益處很多;此外,艾灸上述穴位還能有效的預防男性早泄等性功能疾病。
夏季艾灸還可以達到冬病夏治的作用
1、治哮喘——伏天艾灸效果更好,伏天的第一天開始艾灸,直到叁伏結束。穴位分別是夾嵴穴(第1胸椎至第5腰椎之間)、大椎穴(第7頸椎下凹陷中)、陶道穴(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2、治失眠多夢——百會穴(兩耳之間頭頂正中線)、四神聰穴(百會前、后、左、右各開1寸處)、印堂穴(兩眉之間)、太陽穴(耳廓前外眼角延長線上方)。
3、治腹瀉——夏季因為飲食不注意或腹部受涼,經常會出現腹瀉,對相應的穴位進行艾灸可健脾益胃、補中益氣、保暖治寒。這幾個穴位分別是:中脘穴(臍中上4寸)、建里穴(臍中上3寸)、足叁里穴(外膝眼下3寸,脛骨邊緣)。
4、治胃痛——選準穴位后,在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線臍上4寸處)、足叁里穴上各艾灸48分鐘。胃痛可立即緩解。使用時要注意力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