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是怎么來的?即行為背后的動機
圖片發自簡書App
覺察
近期感到困擾的一件事: 活動主持人一定需一校出?
童年的一件記憶深刻的事:
大舅媽叫我去喊一個人,我不認識,我不想去,卻不敢說,又怕不做被大舅媽嫌棄,于是逃回家了。
感受是: 覺得很尷尬,又心煩,也害怕,因為大舅媽是學校老師。
決定是: 放棄,以后能不去就不去她家,整個童年都害怕她。
我當時覺得心煩,其他人都很權威讓我又害怕,對于生活我會感到沒面子,做不到和逃避的,因此我告訴自己長大以后要變的很能干。
通過分析這個事件,我深刻感受到我的私人邏輯是怎么運作的,更讓我震驚的是原來我那么小的時候已經就形成了。
在我學習生涯中,對于有挑戰的科目,我從來都是逃避,不去鉆研,總是半吊子。現在才明白原來是對于困境我一直都在用這樣的私人邏輯去對待。甚至后來工作了也是如此,拖延癥的背后其實還有更具體的更深層次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