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考試前未看完的一本書——著名作家余秋雨的精品散文集《霜冷長河》。
今天剛考完試,我就拿起了書又重溫了一遍。
翻開書本目錄后的第一面,展現給我們的是作者的自序。從這篇自序中,我能感受到余先生深厚的文字功底,風格平實自然,行文簡潔流暢。余先生認為人生如長河,生命的真諦就在于沉寂、深邃、純潔、安詳、本真,而霜冷長河就如自然本真的長河。
我所期待的,是春潮初動、冰河解凍的時分;而更傾心的,則是秋風初起、霜天水影的景象。為什么更傾心?因為只有那個時候,春天的激情早已減退,夏天實用也已終結,大地霜降,河水驟冷,冷走了喧鬧的附加,冷回了安詳的本體。涼涼的河水延綿千里,給收獲的泥土一番長長的寧靜,給燥熱的人間一個久久的寒噤 。這是我心中的至高美景。
自序中的這段話也是我認為寫的很美的景色。
在他的自序中所寫的生命中的兩條大河,長江的憂傷,黑龍江的清冷,迭蕩的人生,實寫的是人生。
接下來我所訴說的則是本書的第一輯(因為之前只看到第二輯的第二小節《關于名譽》),分享書中的句子以及我自己的些許想法。
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的很寂寞。但文學并不拒絕寂寞,是她告訴歷史,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還存在著不帶多少火焦氣的一角。正是在這一角中,一顆敏感的靈魂,一種精致的生態,風韻永存。
這是余秋雨對張愛玲的評價,他認為她的靈魂漂浮在上海太空時,上海人應該抬起頭來,迎送她。
很像海明威《老人與海》中的老漁夫,要么小木屋,要么大海,其他場所與他無緣。
他的目光,平靜而憂郁,縹緲而蒼涼。
人生體驗最深刻的地方是無法用言語來傳遞的。
為什么一個這么胖,一個這么瘦了。一個更加物質,一個更加精神。人世間的精神總是固執而瘦削的,對嗎?
其實我也想問這個問題,這是對的么?這是說余先生和他的妻子出去玩,看到一胖一瘦的兩個垂釣老人。胖老人的鉤繩上掛了六個小小的釣鉤,每個釣鉤上都是一條小魚,忙忙碌碌地額下鉤起鉤,水桶已有半桶小魚。而離他只有兩米之遠的瘦老人卻紋絲不動。原來是他的釣鉤碩大無比,只想釣大魚。最后胖老人滿載而歸,瘦老人仍然端坐著,夕陽照著他倔強的身軀,他用背影來鄙視同伴的淺薄。
第一輯大概就是這樣的了,內容不是很生動,但寫的很真實、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