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12月6日11個城市的國家集中采購正式進行議價談判,將確定31個藥品品種的采購廠家及采購價格。午后,結果出爐,中選品種最大降價幅度超90%。
簡單地說,帶量采購可以理解為大型“團購”,明確采購量,低價者中標,帶量采購可以通過企業間的市朝競價,起到以量換價的作用,降低采購藥品的價格。
4+7城市藥品集中(帶量)采購,就是在11個試點城市(4個直轄市:北京、上海、天津、重慶;7個副省級城市:沈陽、大連、廣州、深圳、廈門、成都和西安)開展藥品集中采購。確定了31個品種(42個品規),所涉及的原研或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制藥都可以參與申報。
帶量采購的正式版已于11月15日發布,其采購明細如表一
背景:
· 利益相關方
《4+7城市藥品集中采購文件》發布后,隨即在醫藥行業掀起熱議,帶量采購將對市場格局帶來劇烈影響。
中資外企、原研藥仿制藥生產商、醫院和醫生,均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最終反映在患者的用藥支出上。
· 產業環境
以往的藥品招標,只招標價格,而沒有數量,中標企業還需要組織銷售隊伍進醫院做工作,以此促進藥品的使用和銷售。而根據上述介紹,帶量采購是,在招標的時候就承諾藥品的銷量,且保證在8-15個月之內用完。這就是所謂的“帶量采購,以量換價”。
在過去,醫院也可以從醫保用藥中按藥價比例獲利,因此制度性的推高了藥品采購成本。
· 推動者和動機
國家衛健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傅鴻鵬在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介紹,帶量采購有三大優勢:
一是帶量采購有確定的商品數量要求,買賣雙方可以針對交易細節開展談判。
二是可減少藥品購銷過程中的灰色空間。
三是有助于推動藥品采購流程的完善。藥品招投標中,評標專家主體是醫生。在存在“二次議價”空間時,為尋求醫院補償的有效渠道,存在主觀上預留價格空間以備再議的動機。消除“二次議價”空間,可以反過來規范評標專家的行為,促進評標過程的規范化。
對于患者來說,帶量采購的直觀好處是,藥價或因此得到降低。參考資料
影響范圍:
本次“4+7帶量采購”的采購量就全國整體藥品規模來講,并不算大。
銀河證券研報指出,即使此次招標的回款及帶量情況較好,要形成全國性的影響還需要三五年的時間。此次招標的總金額小于60 億元,占全國的市場規模小于0.5%,招標量占相應品種在11 個城市的30-50%份額,占全國約10-15%。受制于一致性評價進度的影響,品種數及區域和份額都有待擴大。
· 醫院方
醫院和醫生的利益開始出現更多的對立
由于帶量采購要求醫院必須完成采購量,而醫生則只有從剩余的30%才能獲得利益,這勢必加大兩者之間的矛盾,從而推動醫院去積極主動的管理醫生的醫療行為。這與之前醫院也能從藥品獲利是完全不同的,特別是在藥品零加成之后,醫院通過供應鏈業務依然能獲得藥品收益,醫院對醫生的醫療行為往往是不愿意過問。但由于涉及到醫保的總額,這關系到醫院的生存,醫院管理的積極性被迫加大。
· 藥企方
企業一旦中標,則可迅速吞下大量市場份額,中標所付出的代價是給出最低的價格。上海市人社局醫保處副處長龔波表示,由于承諾了采購數量,企業中標后不用再擔心產品銷售的問題,能夠節省大量促銷、流通等環節的費用。
而一旦落選,只能眼睜睜看著別家企業“占領”市常因此維系價格和市場的平衡,成為帶量采購中最為關鍵的博弈。
本次招標中,跨國藥企僅阿斯利康、百時美施貴寶入圍,但采購額中資和外企平分秋色。
· 醫生和患者
由于聯合采購限制在已經通過一致性評價的藥品,這意味著在保證藥品質量的前提下會取最低價,這也意味著醫生的處方權大大受限——在過去“以藥養醫”的模式也受到了極大的挑戰。
第一,一旦聯合采購全面推開,醫生處方權勢必受限明顯
醫生在藥品的利益將受到有力制約,這迫使其改變自身的經濟動力,不得不更關注服務性收入和其他非藥品收入(比如繼續加大檢查收入)。
第二,醫院和醫生的利益開始出現更多的對立(同上)
第三,藥企的營銷模式被迫改變
無論是內資藥企的帶金銷售還是外資藥企的學術推廣,本質是將醫生的利益捆綁在藥品上。隨著藥品使用的控制權上收,藥企的傳統推廣模式都已經無效,只有直接和政府談判才能奏效。藥企需要考慮是否要保留龐大的藥代和所謂的學術推廣人員,這是20多年來對藥企營銷最大的沖擊。
作者:敖瑞_rick
鏈接:http://www.lxweimin.com/p/1aec84bd292d
來源:簡書
簡書著作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轉載都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并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