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年大熱的韓劇《我叫金三順》里,有一首深深打動我們的詩:
去愛吧,就像不曾受過傷一樣,
跳舞吧,像沒有人會欣賞一樣,
唱歌吧,像沒有人會聆聽一樣,
干活吧,像是不需要金錢一樣,
生活吧,就像今天是末日一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神父Alfred D’Souza
大齡且平凡的金三順,勇敢堅強地面對生活的各種困難。被愛人甩掉,失去工作,就慢慢將失去的爭取回來。受過傷后依然相信愛情的美好。明知與男主角的愛情是一場障礙賽,那又如何呢?忠于自己的內心,憑著勇氣,珍惜當下彼此相處的時光。
追劇時我們期待自己像三順般隨性灑脫,回到現實,更多情況卻是,我們愛過,放不下,離不開。愛情越接近尾聲,我們越緊緊抓住當初相愛的一幕幕不肯放手,他的疼惜憐愛怎么可以說沒就沒了?愛情為什么變樣了?不斷的詰問,幾乎將以往的美好也消耗掉。
有時,甚至希望他是一個渣男,那么責任全在他,我們痛罵過后可以轉身離開。但更令我們心痛的情況是,他并不是渣男,是我們因為缺乏安全感不斷向他索取,致使愛情的多巴胺一點點消逝。就像手中的流沙,越捉緊,消失得越快。
又或者,是理智戰勝了多巴胺,各種現實交織,衡量過后,他發現彼此并不是最適合過一輩子的人,即使愛尚存,依然選擇離開。為什么愛情的美好敵不過現實,我勇敢了,為何你不同樣勇敢?
愛情消失的原因很多時候無從考究,我們總是學不會好好告別,帶著傷前行。
在《認得清自己,付得起代價》里,心理咨詢師廖瑋雯說,直到他寫下“期待你的到來,無懼你的離開”這句話,才釋然。這本從心理學角度直擊各種情愛關系痛點的散文合集,教我們成為自己的獨角獸,療愈愛情的傷。
擁有愛的能力,才能盡情享受被愛
在一段關系里,我們通常更在乎自己被愛的證據,通過對方的親密與疼愛來衡量他的愛,久而久之,形成了依賴,因為他的親近或遠離而患得患失。我們忽略了我們應該去“愛”。作者說,愛情首先是給而不是得,給予的前提是認同并且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內心豐盈,懂得欣賞自己,也去贊美別人。
你的價值,不因為他對你親近或遠離而消逝。他是否始終如一看重你的好,是我們無法控制的事。我們能把握的是去“愛”。或者應該反問,我們是愛“他的好”,還是“他對你的好”?
“對待愛人,不想去占有、控制、依賴,你將會學會愛一個人本身而不是愛自己想象之中或者想讓他變成的那個人。”
愛在此時此刻,不在一輩子
眾所周知,愛的激情來源于彼此的化學反應,多巴胺使我們歡欣,內啡肽使愛情持續,但我們無法自主控制這些化學物質的產生。換言之,變幻無常是愛情的屬性之一。如果我們執著于彼此的愛應該永遠不變,這種狀態會令彼此徒生壓力,最終負荷不了的人先走。
這或許會令我們灰心喪氣,但唯有超越這份絕望,接受變化,不在開始時就妄圖永遠,我們才能無所顧忌,完全投入去愛。
從另一面看,正是變幻無常,那一刻真摯的愛情才更加珍貴。不再執著,接受愛情每一階段的變化,不經意間,或許便是長相廝守一輩子。
一無所求才是最深沉的愛
從他對你好不好來尋求愛的證明,是我們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我們想用別人的愛證明自己的存在,用別人的疼愛彌補曾經在家庭里缺失的關愛……但依賴對方來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會變得被動,同時也將傷害我們的權利拱手讓給了對方。一旦對方停止滿足我們的需求,世界是不是坍塌了?因為怕受傷,愛是不是也會有所保留?
作者說,我們應學會對愛一無所求,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滿足內心真正的渴望,然后再全然投入到一段關系之中。既能享受親密關系中的甜蜜,互相支持;又能各自獨立面對生活的種種麻煩,是經營親密關系的訣竅。我們相愛,但依然是獨立的個體。
以上種種,是“勇敢去愛吧,就像從來沒有受過傷害”背后的成熟而豁達的心態。認得清自己,勇敢去愛,能承受最壞的結果。你的愛在或不在,我的美好還在,而且我還在努力變得更好。
相愛時,我們彼此欣賞,不愛了,謝謝彼此曾經真摯的感情,我們好好道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