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聽過無數的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韓寒《后會無期》
電影《后會無期》出了幾句金句,其中這句“我們聽過無數的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紅遍大江南北,成了很多迷茫的年輕人和遭遇中年危機的人最長掛在口頭上的一句話,彷佛說了這句話就能安撫那顆焦躁不安的心,就能給自己的難堪,落魄找到一個“合理“的借口。
最近好友L找我聊關于畢業工作后的焦慮,我這里簡單介紹下L的情況:她大學讀的市場營銷專業,有很多大型比賽獲獎經歷,今年六月畢業順利進入一家五百強企業做銷售經理,一切看起來是那么風光和順利,但她并不喜歡這份工作,想轉行可是又不自己擅長什么。
因為自己之前和L一起打過比賽,知道她是位特別優秀的女生,我就問她你有想轉行的方向和目標嗎?L的回答讓我很驚訝“沒有,因為我不知道我喜歡什么,能夠從事什么”;她仿佛知道我的困惑,繼續答道“我是屬于牽引型的人,以前在大學因為有人帶,有人給我提供目標,我就能做而且做的很出色,可是一畢業工作我發現這些東西都沒了,沒人牽引了,一下子我就傻在那里了”。
聽完我也傻住了,也只能是建議她邊工作邊找自己的興趣,因為目前的首要問題是養活自己而不是談興趣,后面的談話其實也是一直在這個問題上繞,到聊天快結束的時候L就給我發了這句“我懂很多道理,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還配了個無奈攤手的表情。
這兩天反復想起L的問題,漸漸產生一點小想法,所以和大家一起交流:
01 怎樣才算過好了這一生?就是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我們聽過無數的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有兩句話,前面是現象(或者說是發生的前提條件),后面是結果,那我們便分開來講,先說說我對這個結果的看法。我們假設前提條件不變,但結果變成了“我過好了這一生”,那么我們這個問題就不存在討論的意義,所以是這個不好的結果把我們引向了思考,思而不得就轉變成了迷茫和焦慮。
因為每個人對自己人生的定義不同,追求不同,怎樣才算過好這一生似乎就變成了一個無法圈定討論范圍的話題了,于是我試著總結了兩個基本適用于大多數人的點:一是溫飽;二是有盼頭。以下從溫飽問題切入如何過好這一生這個點。
就拿溫飽來說。開頭提到的L遇到的問題也是很多剛踏上職場的年輕人遇到的最多的問題:我不喜歡目前的工作但是我又暫時沒有能力跳槽到自己喜歡的,我還要不要留在現在的崗位?有人說年輕就應該敢闖,愛拼才會贏,這是一種道理;有人說年輕人要沉得住氣,熬幾年就能出人頭地了,這也是一種道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我們該聽誰的,我們該聽哪種道理,但從沒有人告訴我們如何聽道理的道理。
我自己的回答是:都聽,都不聽。
都聽,能提供給我們更豐富的思考維度;都不聽,我們的人生是我們自己的,應該由我們自己決定。比如你想跳槽,自己的情況自己最清楚,如果你沒有經濟基礎做支撐,你連溫飽都沒能解決,遑論其他追求;如果你已學習了新行業的必要技能以及有了足夠經濟基礎來度過這段過渡期,你當然不可能聽那些熬到出人頭地的所謂道理。
所以,那些經過我們獨立認真思考后做出的所有決定,無論結局好壞,都是我們對自己人生負責的表現,都是我們認真過好自己這一生的表現。
02 適合我們的人生道理,我們自己能總結
那我們現在來看看“我們聽過無數的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話的前半句。在我看來,道理不該是直接拿來的,也不該是被直接灌輸的,而應該是我們自己理解而后立定的。生活是我們自己的,那么適合我們這一生所需的道理也該是我們自己總結的。
我說的自己總結,不是完全由自己去探出一條新道路,不是不能在在前人總結的經驗上更進一步,而是說我們聽到的那么多道理,都應該結合自身情況作變通,都可以對這些道理不斷提出質疑。但在很多時候,我們往往把那些道理直接套在我們的人生上,于是我們每個人都被同樣的道理塑成一模一樣的形體。
但是我認為人本來是無形的(這里的無形是指沒有一個固定的形體),你想將無形裝進這個被道理固定的形體內,當然行不通,行不通就是一種沖突,這種沖突也就是我們迷茫的根源,所以聽過那么多被總結好的道理并不能幫我們過好這一生,能幫我們過好這一生的道理應當是由我們自己總結的。
我的朋友Z在這方面就做的特別好。她的情況是這樣的:她之前只要一回家,父母就會叫她去相親,說什么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所謂道理,一開始Z很反感父母的這種做法很多時候會忤逆父母的意思不去,后來在和父親的一次聊天中,父親無意間提到兩年前的那場大病,那時候他以為自己要走了,唯一牽掛的就是尚未出嫁的女兒。
就是這么一番話,讓Z感慨良多,她知道父親的心愿就是想看到自己成婚生子,她想滿足父親的心愿但又不想委屈自己,所以她采取這樣一種折中的方式:她很樂意的參加父親安排的相親,也很認真的進行挑選(盡管現在還是沒有對胃口的)。她說,這就叫聽爸爸的話,但成不成是另外一回事。
是啊,如果Z聽了那番所謂女大當婚的道理,遵了完成父親心愿的愚孝去將就結婚的話,她今后的婚姻生活也許還會有更多問題產生,這樣的結局才是對自己的感情和婚姻不負責,才是過不好這一生。
03 踐行自己的道理,否則只是未知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陽明
當我們知道自己想過好一個怎樣的人生,并且有自己的一套行動計劃和指導這套行動計劃的指南(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道理)時,我們剩下要做的就是去踐行自己的道理。
我見過太多的人空有方法論卻從未實踐過的;我也見過踐行了自己方法論但是只維持了三分鐘熱度的,我也見過直接照搬別人的一套理論來踐行然后吐槽這道理騙人的,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夢想很大,邁開的腳步很小。
曾經的自己就是這樣一類人,我還記得自己備戰考研前期的各種信誓旦旦,各種想的特別美好的復習計劃,但是卻一次次的抵抗不了各種party各種綜藝的誘惑,忍受不了早出晚歸整天呆圖書館復習的枯燥,安撫不了那顆看著同屆同學參加秋招并陸續拿到offer而焦躁的心,最后的結果可想而知,就是我沒考上。
我們說我們懂“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道理,可事實是我們很多人不僅沒有常回家看看,甚至連打電話回去的次數都少得可憐;我們說我們懂“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可事實是社會上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的現象愈發嚴重;我們說我們懂“溝通是解決矛盾最好的方法”,可事實是我們很多人養成了這樣一種糟糕的習慣;就是當矛盾沖突時,我們常會選擇讓那些跟他最親近的,最不會離開他的人(父母,孩子或者是伴侶)去承受冷戰......
寫在最后:
生活很復雜,多看多思考,少談點道理,因為沒有什么是顛撲不破和恒久不變的;過好自己的人生的表現,其實就是踐行自己總結的道理,為自己踐行的后果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