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里在闡明一個君王有多么勤勉的時候,總是會用“事必躬親”來形容他。而作為一個明智的、有所樹建的帝王,則一定不會是事必躬親的君主。
職場新人最脆弱的時期,是在第一次升職加薪之后。受到升職加薪的鼓舞,就更希望自己在工作中再多做一點,再勤奮努力一點,能夠更快的迎接下一次升職加薪。然而過不了多久就會發現,時間有限、精力有限,事必躬親的做法,會枯竭自己的靈感和信心。
傳統的觀點總認為事必躬親,才會把事情做得更好,只要你勤奮一點,努力一點,事必躬親的去做一件事情,那必然會受到好結果,然而現實真的是這樣嗎?
最近在裝修新房,起先抱著節省金錢、把控質量的初衷,選擇了半包的方式。然而作為裝修小白,面對建材市場數無盡數的建材材料、涂料、原料等等,大腦基本已是一片空白。每一次選擇材料都會消耗得精疲力盡,完全沒有了主心骨。強撐到中期之后,剩下的選擇基本是在施工隊師傅的推薦之下,幾個品牌之中選擇其一。
耗費了大把的人力、時間、精力不說,最終在整體支出上,也并沒有節省到預期的目標。回頭看看整個進程,總結其中的經驗,如果再次遇到裝修問題,可能不會再選擇如此的方式。
就好像是裝修事件中,自己對于裝修及建材原料一竅不通,因為對于施工者的不完全信任和希望節省一部分費用的原因,做出事必躬親的決定,忽略了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的成本價值。其實自己的時間成本遠高于裝修師傅們成本,而師傅們的經驗積累還可以附加其他紅利于其中,一來二去,最終選擇的是最消耗成本的做法,得不償失。
所謂術業有專攻,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長處,將每個人的長處發揮到極致,才是對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如果你總是事必躬親的去完成各個項目和類別的事情,無疑是對資源的巨大浪費。表面上看來你節省的費用,其實花費了更多的隱性成本在其中,而此時的你,可能根本沒有察覺,甚至還洋洋得意于自己的失敗決策。
治國之術,治家之本,都是需要一個人來權衡利弊得失,從來都不是讓一個人強大到去完成其他人搞不定的事情,而是將所有的資源整合之后,發揮每個人的價值。所謂領導,是帶領同時也是指導,指導怎樣的排列組合,才是最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