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酒,喝到了文化的境界。
聞者皆醉。
原本以為,白居易的“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應該算是約酒的極致了。
可是,今晚的聚會又一次刷新了我對酒文化的認識。
文化斷層、傳統文化復興、儒學治國、國家戰略……當這些名詞在觥斛交錯中脫口而出的時候,是那么自然和貼切,絲毫也不覺得突兀或生硬。
“不觸及心靈的懲罰是最輕的。”儒雅的范主任端坐主位,一句話便顛覆了我對懲罰教育的認識。
名校畢業的他絲毫沒有上位者的架子,像一位溫厚的鄰家大哥。他從自己貧苦的少年時代說起,談及父親的教育:簡單、粗暴、有效。錯一道題,打一皮帶,打完走人。
就這樣,兄妹三人相繼成為棟梁之才。
而我一直以為,體罰是最無能、最無奈、最傷害自尊的懲罰方式。
談及交友,范主任侃侃而談:要坦誠地自我推銷,不做作,不掩飾,展露自己的真性情,任由趣味相投的人去選擇。
談及培訓,他說專家要與學校接地氣,既要有高度引領,又要有理論落地。
簡單、簡單、簡單。
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是真正的智者。
頗具武者風度的李教授,竟然對書法有獨到研究,寫得一手好草書 。
他說:“宋教授是曲師大離不開的人,我是離不開曲師大的人。”
一句話,道出了人與單位的真諦。
酒過三巡,他舉杯相邀。勸酒詞也是風雅有趣:子曰:唯酒無量,不及亂。
曲阜味道的普通話讓我聽起來有些困難,連忙在心里默念三遍,以便回去百度一番。
酒宴尾聲,看著一道清蒸魚,他又嘆曰:有些“逾制”呀。
這次終于聽明白了,不是“魚刺”。哈哈
我看著金黃色的魚盤,還有上面雕刻的龍形圖案,心生敬意。
佩服、佩服、佩服。
來自北京的池老師,是研究古文字的專家,睿智博學,溫文爾雅。
更讓我驚訝的是,他竟然是《鄒平賦》的作者,正宗的家鄉人。
易理重生之身、真龍與業龍……這些從未聽過的名詞從池老師口中娓娓道來。
驚嘆、驚嘆、驚嘆。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一次次精彩的對白刷新著我的認知。
我想,這也許是在儒學圣地才特有的吧。
敦厚和善的王老師不善言談,一言一行真誠寬容,不失儒者風范。
幸虧有海量的方新老師坐鎮,方能縱橫捭闔,云淡風輕。
強校深厚的文學功底派上了用場,舉杯邀墨客,低頭思文哲。談笑間,已有幾分醉意。
酒入豪腸,七分化作月光,
剩下的三分,嘯成了劍氣,
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要辯證的看待文化自信與科技自信”。
“要聯系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重心”。
“唐宋GDP的世界占位”……
我已經不再懷疑自己,這不是酒場,而是赤裸裸的課堂。
宋教授的教育情懷、文化情懷、學術情懷,早已讓我嘆服不已。讓我大跌眼鏡的,是他竟然準確的說出了昨天菜市場精肉的價格三十六塊八毛。
談及儒學中的愛與敬,談及大師之偽,談及語言賄賂,宋教授又是一番獨到的見解。
哇塞、哇塞、哇塞。
今晚,我滴酒未沾,卻醉的一塌糊涂。
回到房間,查證資料,記錄如下:
唯酒無量:《論語.鄉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背景圖片:和樸射晉公扈從溫湯
王維
天子幸新豐,旌旗渭水東。
寒山天仗外,溫谷幔城中。
奠玉群仙座,焚香太乙宮。
出游逢牧馬,罷獵見非熊。
上宰無為化,明時太古同。
靈芝三秀紫,陳粟萬箱紅。
王禮奠儒教,天兵小戰功。
謀猷歸哲匠,詞賦屬文宗。
司諫方無闕,陳詩且未工。
長吟吉甫頌,朝夕仰清風。
真龍與業龍:業龍應該就是沒有遠古神龍血脈的龍族后裔,而真龍是擁有遠古血脈的龍族后裔。
子夜醒來,窗外霜風漸緊。
不知如此星辰如此夜,為誰霜露立中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