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完春節,馬上又要正月十五過元宵節了。我想過年期間大家在家里都吃飽喝足的,一睡到自然醒,在家里倍覺溫暖把,畢竟家是溫馨愛的港灣。
記得年初四,二姨和小姨兩家子一起來我家走親戚吃飯,大家在廚房忙里忙外,又是洗菜,又是燉煮。我媽一不小心切傷了手,劃了一個小口子,她跑到臥室用牙膏和衛生紙簡單處理了一下,我看到衛生紙上滲出來了鮮血。我急忙說我去下面藥店買點創口貼。她說沒事,你不要去。我說,下面的藥鋪已經開門了,很近。我馬上回來。她依然拒絕我,說她清楚自己的事。
而此時的我已經是碩士畢業的我,不再是當年那個懵懵懂懂的聽話的小姑娘,我依稀記得在我初中二年級的時候母親節給她買水晶蘋果,被她說成亂花錢的時刻,我雖然很難過,但我沒有頂嘴。我迅速換上羽絨服和靴子,跑到外面的藥店買了創可貼,問店員要了碘伏。店員說有罐裝好的酒精球,我就要了這兩個用來消炎和包扎。店員面帶笑意對我說,酒精棉球要圍著傷口打圈擦拭,而不是橫著擦,橫著擦容易感染。我瞬間覺得溫暖了很多。
回到家,我媽見我已經買過來了,也沒有說什么。我讓媽媽到我的房間,拆開盛著酒精棉的罐子,用鑷子夾出來,小心翼翼地擦著,她痛的齜牙咧嘴,最后用創口貼包住。但是她又重申了一遍,不用買其實,我可以用白酒消一下。
我知道母親小時候受過非常多的苦,導致她也非常節儉。但是每次她這樣拒絕我的愛的時候,我都萬分痛苦。她似乎每次都是拒絕,長年在外的我給她打電話聊天,每每我問她的情況,她總是說你把你自己照顧好就行了。
其實,如同死亡、性一樣,關于接受愛這個話題,在中國也是很少被提及,我們是不是也經常把自己置于堅硬的盔甲之中,害怕你自己暴露在別人的關懷之中,以尋求心理的安全距離。其實只有在愛中,才能完全融化自我,才能更好的傳遞這份愛。我們也常說施比受更加有福,可能相比于給予愛,我們更有一種心理上的優越感,而在接受愛著一面,我們就需要承認自己的脆弱與無助。然而在愛中這才是一個良性的循環,一些負面的情緒在愛中才會消散,想象一塊大冰晶在太陽的陽光照耀下慢慢融化,你的心也趨向溫暖平柔。
如同圣經中的哥林多前書13章4-6節所敘述:
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雖然我的情緒被母親言語打擊地也很差,但是我常常提醒自己要恒久忍耐,不求自己的益處。我也會繼續自己對媽媽的愛,永不止息,哪怕她的態度依然抵觸,但是我是信實的。我也希望媽媽能淡忘那些苦難的過去,更加樂于接受別人對她的愛,更幸福開心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