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都比較喜歡聽《羅輯思維》,年前就知道他要在15年跨年的時候舉辦一場跨年演講。直到今年清明假期,我才終于有時間完整地聽完了整場演講,當然朋友們也可以通過優酷觀看視頻。
整場跨年演講,羅胖通過自己的視角去回顧了整個15年發生的幾件大事,保持了他一貫的犀利,拋開喧鬧的表象,帶領大家洞察事情的本質。整個演講持續了接近4個小時,涉及了O2O大戰、資本寒冬、騰訊阿里體系之爭、暴風樂視的資本狂歡、小米與華為手機大戰等話題。同時還邀請了滴滴的創始人程維上臺,回顧了滴滴的2015年。這里我想重點聊一聊O2O大戰。
2015年,O2O這場戰役相當的慘烈,據說整個資本市場在這一年中燒了200多億人民幣給全國百姓進行了補貼,其中在打車領域就投入了十幾億。首先在這里,我們作為消費者,應該向背后的投資人表示深深地感謝,并由衷地希望“讓補貼來得更猛烈些吧”。這同時這也預示著中國的互聯網從“免費經濟"進入了“補貼經濟”。
這讓我想起我本科答辯,因為我大四就開始在360實習,所以寫的論文涉及到了360。當時答辯時,老師問我“360一直以來都是免費,靠什么盈利?”這恐怕是幾年前很多人都不明白又好奇的問題。然后我花了整整20分鐘,從360的產品線、“三級火箭模式”、360增值服務等方面給老師們詳細解釋了360如何賺錢。雖然我感覺我表達得特別清楚,但老師們還是將信將疑。因為“免費經濟”與他們過去幾十年接觸的“收費經濟”所格格不入,不理解、看不透也就很正常了。但若當時滴滴快滴的補貼大戰開始爆發,我想我就不用跟老師去解釋這個問題,因為有的企業不但免費,還補貼送錢給用戶去使用它們的產品,或許老師就更能接受360“免費”的概念了。
那么這些O2O公司到底靠什么活下去?
有時候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讓我們將回憶撥回到2011年,當時有一個概念也如今天的“O2O”一樣火遍了大江南北,那就是“團購”。并在11年爆發了“千團大戰”,當時整個中國居然出現5千多家團購服務平臺。但僅僅1年過后,這個數字降到了三千多家。到今天,95%的團購服務平臺已經消失。現在大家能記住的就只有美團、大眾點評、糯米等少數幾家。簡單說團購的盈利模式就是通過低價對商品進行分銷吸引用戶消費,然后再通過線上消費的流水進行抽成。靠的就是健康的生態系統,更大的優惠力度來增加用戶以及用戶粘度。可是一旦平臺優惠力度下降,用戶就會相繼離開。這就是美團等團購巨頭最近一直苦惱的問題,因此開始轉向了O2O,開始主推“上門”服務,提供更多高溢價的個性化服務,比如家政、外賣、代駕、上門按摩等。
而O2O看似是一個救命稻草,前期依然靠的是大量資本作為支撐,燒錢補貼去培養用戶習慣,就像滴滴、快滴打車,花了10多億教會了全國人民用手機叫車。并感謝騰訊阿里兩個干爹培養了大家移動支付的習慣。這多少也有點時事造人的感覺,難怪程維在給滴滴員工開年會時一再強調滴滴的成功是偶然性事件,運氣成分很大。而那些背后沒有資本強力支撐的O2O商家,在16年一定會加速消亡,一如當年的團購業務一樣,最后存活下來的只會有幾家。
終其原因就是單純的商業上的創新,以及營銷上的創新并不能支撐企業長久的發展。
就目前來看,國內的O2O大企業都遠遠沒有到達盈利的邊緣,若想要做得更大,擴張業務實現平臺生態化,體量越大,那么想要實現整體盈利的難度就越大,例如京東至今任然沒有盈利。
去年底程維在一次媒體訪談中談到滴滴未來的盈利模式時這么說:“滴滴這三年時間要控制自己的欲望。我們說我們不賺錢,我們持續的在出行這個領域里面,用互聯網的手段給用戶提供方便好用的出行服務,這三年時間我們不會去盈利的。有了海量的乘客和司機的數據之后,這些司機和乘客因為滴滴的服務好,黏在里面,那我們就可以給一部分需要更高服務的乘客提供增值服務,同時也給一些司機提供增值服務,這樣可以有一些收入。人們打車的時候,我們可以推薦一些周邊更精準的廣告,這樣又會有一些廣告的收入,所以有很多事情可以干。”簡單來講就是1、我們前三年賠錢要用戶;2、三年后我們用獲取到的數據給用戶提供增值服務、推廣告等方式賺錢。
對,程維的意思就是靠大數據來盈利!
我們每一個人的數據都是可以用金錢來衡量的:我們的個人信用數據、收入數據可以用來作為憑證向銀行貸款;我們的醫療記錄可以作為保單大小的依據;而我們的購買水平、購買選擇可以作為互聯網企業定向補貼的根據。這些都離不開數據。不管你們信不信,反正投資人是相信了。
但這一切的前提還是這些O2O企業們要提供更多優質的服務,支撐他們活到可以靠數據盈利的那一天!
當然整個演講還有很多這樣值得讓人思考的話題,強烈推薦大家去網上找來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