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微博上看到這么一段視頻?:
馬昊:開始的時候提到別人稱您為易超男,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就想跟您探討一個問題,叫做刷存在感。是因為我覺得您本職是一個教師,但是到了快退休的年紀您又上了電視,講起了不屬于本專業的歷史,把業變成了余,把余變成了業,我媽肯定會說是不務正業。我也知道您有兩個兄弟,是不是在家里能夠得到的最基本的關系也被除以了三,以致使您到現在沒有一個存在感。是不是您當年在放牛的時候,那些離您而去的母牛,造成您的空虛,也造成您沒有存在感。包括像現在您寫的新書《易中天中華史》,而不是在《中華史》下面加上“易中天著”四個字。所以我很想知道,大師也缺存在感嗎?
(同臺選手質疑)
馬昊:我明白你的意思,你說我現在是一個學生,但是現在站在這個舞臺上,是不是也是不務正業。所以我想告訴你的是,我并沒有像易中天老師那樣,已經放棄了學校的教職,我還是一個大四的學生,我即將畢業,我還在完成我的畢業論文,我即將要去美國讀我的博士,我覺得我是務正業,我只不過是今天下午利用了一下午的空閑時間,我來到了這個舞臺上,這有什么錯嗎?
接下來看易中天的回應:
易中天:OK。那我告訴你,第一條,我當年上《百家講壇》的時候,學校沒耽誤一節課。我跟你一樣也是利用業余時間啊。
馬昊:您現在呢?
易中天:退休啦。告訴你,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光榮退休,不可以嗎?我是用退休老頭釣魚的時間來做《開講啦》,不可以嗎?
(主持人評論)
易中天:我一點都不惱。他的邏輯環節是沒問題的,邏輯起點錯了。所以他后面的全是不成立的。
馬昊:不好意思沒懂,您能稍微解釋一下嗎?
易中天:你是從先認定你是刷存在感開始,然后才追問是因為母牛嗎,是因為兄弟嗎,是因為什么嗎。那些問題的前提是你在刷存在感。還有,什么叫不務正業,什么叫正業。你說,你去講一個不是你專業的課,你這叫不務正業,那叫不務專業。不正嗎?用詞不當吧。好,那么我再往下邏輯推理,所謂不務專業這個詞是罪名嗎?誰規定了這個人大學的時候學了什么,將來就得干什么?小撒是主持人專業畢業的嗎?謝謝你兄弟,這口氣我憋了好多年了。
后面有人評論道,這不就是知乎上的某些人嗎,事情都沒搞清楚就開始瞎噴。
(二)
李笑來寫過一篇文章《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聰明?》 ,文中提出:
也許我們可以從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
1、此人是否擁有足夠多且清晰準確的概念?
2、對這些概念之間的聯系是否足夠清晰準確?
3、是否有足夠系統的方法論?
4、是否有一定的成功經驗?
一個人是否有足夠多清晰且準確的概念被排在第一條。
在其他文章中,李笑來也多次談到正確理解概念的重要性。
年輕的時候,我們大多經歷過,非常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比如剛出學校的時候,我們只知道自己不想被束縛、不想低人一等……但我們并不知道自己應該要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于是絕大多數年輕人在描述自己的理想時,翻過來覆過去,只有那一句話:我要變得很牛逼!——至于怎樣才算是“牛逼”,接著問下去一定卡殼。
這種尷尬反映出了絕大多數人在追求某個東西的時候,可能連那個東西的定義都不清楚。
于是你再回過頭去想那些你非常想要、也努力奮斗的事,為什么總是無法靠它更近,那就是因為,你還在做無頭蒼蠅似的飛行,因為你連你要的究竟是什么都不知道……
可是我想告訴你的是,這只不過是“嫩”的一種表現: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卻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語言學家告訴我們,如果我們腦子里沒有一個概念的話,我們的腦子就傾向于不去想那個事情;如果一個民族的語言里空缺某個概念,那么整個民族就傾向于從未想過那個事情。沒錯,語言對人就是有如此強大的反向塑造能力(關于廣泛存在的反向塑造,我們會在之后詳細來說)。比如絕大多數歐美國家的人不可能想到“我上火了”,因為在他們的世界里,沒有“上火”這個概念,所以他們不僅不知道,而且完全想不到自己會“上火”,你頂多可以拿他們已知的“發炎”這個概念去跟他們解釋。
如果腦子里的一個概念不準確、或者沒有準確、正確的定義,那么我們必然沒辦法準確、正確地繼續思考下去。進而產生的連鎖反應是,因為定義不準確,所以思考范圍模糊,選擇依據缺失,進而行動錯誤……進而影響整個生活。
舉另一個簡單的例子:分享這個概念,究竟是什么?
大多數人沒認真想過這個問題,以為所謂的“分享”就是把好東西拿出來和大家一塊兒享受,只有少數人認真想過,這個定義是有問題的——好東西必須是你自己的,然后你再拿出來與大伙一塊兒享受,那才是真正的分享。很多人是把別人的好東西拿過去,跟大伙一塊兒享受,那不叫分享,那是“慷他人之慨”,不是嗎?
從這個角度望過去,你就能理解為什么有些人盜版那么理直氣壯了,說穿了,就是他們的腦子不清楚,或者說腦子糊涂,他們被自己腦子里的錯誤定義誤導了。他們甚至不是壞人,因為若是他們想明白了,其實是不可能、也不好意思理直氣壯的。
出處如圖:
文中也給出了李笑來對于的財富自由的定義:
財富自由(Financial Freedom)是一個在很多人心尖兒上發光的詞,我也琢磨了很多年,一直沒人能給我一個清晰、準確、正確的定義。我看了維基百科:
財富自由是指,你無須為生活開銷而努力為錢工作的狀態。簡單地說,你的資產產生的被動收入必須至少等于或超過你的日常開支,這是我們大多數人最渴望達到的狀態,如果進入這種狀態,我們就可以稱之為退休或其他各種名稱。
我勉強認為它做到了清晰,但這遠遠不夠,因為這樣的定義,讓我完全看不出指導意義,反復讀過之后,也不知道下一步該干什么……這不行。
直到有一天,我找到了能真正影響行動的關鍵,我們要的自由,最根本不是財富,財富只是工具,我們要的自由,本質是時間的自主權。所以我自己重新把財富自由的定義提煉為:
所謂的個人財富自由,指的是某個人再也不用為了滿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時間了。
夠簡潔、準確、正確,而且有指導意義。
(三)
最近對于概念的一些思考來自于《精益創業》一書。
知乎上對于精益創業模式的評價:
沒有愿景當然也不可能。無論是創業的原始動力,還是路途中的堅持,都需要愿景來支撐。那么面對未知,創業者該如何選擇呢?
《精益創業》的解答是:
1、實踐是檢驗愿景的唯一標準;
2、將愿景拆分成一個個假設:用戶是否有此需求?用戶是否愿意為此需求買單?你提供的產品是否能滿足客戶需求?你的營銷方式是否到達用戶的最佳方式???
3、通過MVP(Minimal Viable Product,最小可行化產品)和可幫助判斷的數據(而不是vanity data)檢驗你的假設。成功則繼續,失敗則調整甚至轉型。具體操作方式書中有不少介紹,不再一一介紹。
來自知乎回答?
上文總結了書中的核心方法,即“開發-測量-認知”反饋循環。
然而如果只看到方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精益創業的理解將會是不全面的。
我在看來,《精益創業》之中更為核心的邏輯,是針對創業中諸多問題,提出了一個基于科學方法論的解決方案。
什么是科學?我很喜歡電影《星際穿越》中的詮釋:
房間里書會莫名從書架上掉下來,墨菲認為是幽靈干的,而墨菲的爸爸庫伯說,不存在幽靈這種東西。
庫伯:這樣說可不太科學,墨芙。
墨菲:你說過科學就是承認存在未知的事物。
庫伯:好吧,墨芙。說到科學,光說自己怕幽靈并不夠,你得繼續深挖。記錄下所發生的事情,進行分析,了解它發生的原因和方法,然后總結出結論,好嗎?
(原文:You got to record the facts, analyze, get to the how and the why... then present your conclusions.)
回到創業中來。
首先,要定義清楚需要驗證的假設是什么:
我們要做的是什么事情,我們已經獲得了哪些認知,還有哪些認知的需要驗證的。接下來,我們要驗證的假設是…
然后設計實驗:
我們要驗證的假設是什么,我們要通過做一個什么樣的事情來驗證我們的假設。如果結果是怎樣,我們可以認為假設成立;如果不是,我們認為假設不成立,需要調整認知…
然后才是MVP的開發和驗證。
然而,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當看到別人做了一個什么東西好像不錯,就想說我們也做個試試,來驗證一下。不梳理自己的情況,不做出相應的假設,這就像做實驗的時候,先把實驗結果做出來,再根據實驗結果寫實驗目的。這樣一來得出的實驗報告也合情合理,但問題是這么做只能解釋的了過去,而卻預測不了未來。
在書的最后部分,作者提到:
我們需要制定明確的方法讓團隊對經證實的認知負責。在本書中我已經提出了一種方法:使用定義明確的財務模型和增長引擎進行創新核算。但要是認為這就是最佳方案的話未免太天真了。當這種方法被更多公司采用后,一定會有其他新的方式技巧出現,我們必須盡可能嚴格地評估這些新想法。
由此可見,只學皮毛而不去深入了解其中的概念和方法,既無法正確應用,也無法做出創新。
(四)
重新審視一下本次活動中用到的概念:
在網絡時代,最好的對知識碎片進行加工整理、實現意義建構的策略是所謂“零存整取”式學習策略。其核心思想是將網絡視為一個虛擬的知識銀行,而個人博客好比自己在知識銀行中的賬戶,通過對同一主題的博文的不斷“改寫”,而實現化零為整、知識創新的目標。零存整取式學習策略可分為三個階段:
1.“積件式寫作”階段
在這一階段中,學習者首先通過網絡搜索或其他方式獲取原始的信息和知識碎片,經過簡單的剪切、粘貼和評述,形成一篇或長或短的博文。這些博文雖然可能包含了個人的某些見解在內,但主要還是對前人知識的復述。因而它對我們將要建構的知識體系還是一個原始的素材,一個小小的積件。
2. “個性化改寫”階段
當知識或信息的“積件”累積到一定的程度時,我們的思想可能產生某種程度上的質變,表現為我們開始對這些零碎的知識形成了初步的認識,發現了其中的某些共性和個性。這時,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對相關博文進行改寫。這種改寫與最初的“積件”不再是一對一的關系,而可能是多個“積件”的組合,表現為一個會聚的傾向。其中還包含采用自己熟悉的概念、語言和規則,對這些零散的積件進行個性化加工與改造,以便與頭腦中原有的個人知識體系實現對接。
3.“創造性重構”階段
經過個性化改寫的新知識片段與個人原有的知識體系發生碰撞,如果新來的知識片段恰好能融入原有的知識體系,則可能順利被原有知識體系所接納,成為原有知識體系的一部分,不會導致原有知識體系結構的改變;如果不能有效地納入原有知識體系,則可能暫時游離在原有知識體系之外。當這種游離的知識片段越來越多,不斷沖擊原有的知識體系,有可能在某一刻導致原有知識體系結構的變形或重構,通過再一次改寫,可將這些游離的知識體系與舊有的知識體系重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知識體系。這個新的知識體系的形成對個人來說是一個創新的過程,這一過程可稱之為“創造性重構”。“創造性重構”可視為更高層次的知識聚合。
從“積件式寫作”,到“個性化改寫”,再到“創造性重構”,完成一次循環,每一次循環的結束意味著新的循環的開始,如此循環往復、螺旋上升。其中任兩個階段之間也存在著一個不斷往返的過程,階段與階段之間不一定能劃分得十分清楚。每一個階段都可能包含與外界的交流協作,與外界發生頻繁的輸入與輸出聯系。如果我們把網絡看作虛擬的知識銀行,把博客看作個人在網絡知識銀行中的賬戶,那么,最初的積件式寫作就像往自己的個人賬戶“零存”的過程,而最后的創造性重構則是一個“整取”的過程。
因此,第一階段“積件式寫作”的特點:
雖然可能包含了個人的某些見解在內,但主要還是對前人知識的復述。
明白了這一點,就會知道日記或心得之類的寫作,并不算積件式寫作。所以如果這次活動的目的是通過不斷的輸出,實現知識的零存整取的話,單單寫感想感悟不是正確的做法。
另一方面還可以看到,積件式寫作只是起點,不是終點。階段性的終點應該是,讓學到的只是與我們舊有的知識體系融為一體。因此,還有后面兩個階段:
個性化改寫:我們開始對這些零碎的知識形成了初步的認識,發現了其中的某些共性和個性。這時,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對相關博文進行改寫。
創造性重構:當這種游離的知識片段越來越多,不斷沖擊原有的知識體系,有可能在某一刻導致原有知識體系結構的變形或重構,通過再一次改寫,可將這些游離的知識體系與舊有的知識體系重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新的知識體系。
至此,明確了輸出的概念,那么新的一周開始,就要以正確的理念進行輸出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