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體驗的快樂與痛苦,取決于是我們在支配自己的感性和理性,還是在被自己的感性和理性所支配。
我們每個人的軀殼里面都裝著三個自己,因為是三個雙胞胎,所以我們一般很難分辨出來。
第一個自己我稱它為內。這個自己往往更真實,少理性,親感性,更講究個性,更接近自己的本性。這樣的自己在學生時代比較常見。
第二個自己我稱它為外。這個自己往往更生硬,少感性,親理性,更講究共性,更接近世道的天性。這樣的自己在社會時代比較常見。
第三個自己我稱它為兼。兼內外兼修,感性與理性平衡交織,講究公平,一碗水端平。更多的是充當裁判和法官的角色。比如面對一個讓自己討厭的人或事,兼決定內和外到底誰去解決。
剛進入社會的新人一般都還是習慣性的用內來對待外界,都會繼續延續自我感受為王的習慣,這個時候往往會撞的頭破血流。因為職場老手一般只會習慣用他生硬的外(理性)來對待新人的內(感性)。這無異于用石頭砸雞蛋。如果新人無法調動自己的兼去盡快安排外來應對職場老手的外,新人的心理防線很快就會崩塌。現在的新人之所以頻繁跳槽,就是因為只會用自己的本性來面對外界的天性,從而很容易就被外界的天性徹底封印。新人渴望被理解,被尊重,但是現實大多數時候只會告訴他,這里只有服從。
而反過來講,現在的職場老手一般只會用他生硬的外(理性)來對待新人的內(感性),如果是這樣,老手就永遠無法獲得內部的成長,也永遠都無法獲得他人在內心的認同。因為只有一個不懂得內部成長的老手才會用自己生硬的外來對待新手的內,而不是用感性方式加上理性的思考來對待新人。大多數新人如果是通過職場老手用外來對待他的內而獲取的成長,這樣的成長往往都伴隨著無奈和憎恨。
他極大的摧殘了新人的內,盡可能的只保留了新人的外。如果新人無法通過內在成長來消化仇恨,那新人以后成長為職場老手,他一般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加倍的還給以后的新人,因為他需要發泄的途徑,如果內部無法消化,只能通過外部的轉移。職場老手最后會發現自己只會用外來對待新人,培養出來的人對他往往都是皮笑肉不笑,臉服心不服。讓自己和新人一起成為內外矛盾,知行不一,欺下怕上的陰陽人。
這個在部隊和家庭里面其實也很常見。
很多新兵在變成老兵之前長期忍受老兵的欺負甚至折磨,而這些新兵變成老兵以后往往會用比老兵更殘酷的方式來欺負和折磨手下的新兵。還有從小就受到家暴的兒子長大成為爸爸以后往往會用比自己爸爸更殘酷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小孩。
我還仔細觀察過身邊一些領導對待下屬。當領導更多的是先用自己感性積極的那一面來對待下屬時,下屬往往成長的更快,更健康。因為領導先用內來對待下屬的內,這樣能讓下屬得到對自己和對領導更多的認同,這個時候領導再用自己的外來對待下屬,下屬就會自覺的去叫自己的兼安排自己的外來配合領導。從而和領導形成良性的溝通循環。下屬是主動的配合還是被動的應付,證明了領導管理能力的高低。
還有男女朋友和夫妻之間鬧矛盾的時候,特別是男方,如果男方能夠先讓兼來安排內來對待女方的內,先盡量去照顧到女方的感受,選擇傾聽,表達認同感,表明自己和女方是一樣的立場,先讓女方的心情好起來,然后女方會主動的用兼調動自己的外,來化解糟糕的情緒。等女方的情緒穩定了,男方再來調動外來進行溝通和開導,這個時候女方往往更能接受男方的建議和看法。
其實這個方法很簡單,用一句話解釋就是先動之以情,再曉之以理。而我們在面對自己不喜歡的狀況的時候,往往要么就是直接煽動自己和對方的負面情緒,要么就是在負面情緒下伴隨著一大堆自己的道理去“幫助”(攻擊)對方。
有人會說這不就是妥協嗎?對,解決問題本來就是妥協的藝術。不會妥協的人,是沒有價值的人。但是也不能是一味的妥協,那就成了懦弱。妥協的藝術就是利用妥協達到雙方內部平衡的目的,妥協只是手段,更重要的是妥協以后的溝通。因為溝通是爭取利益的手段,而妥協是擁有溝通空間的前提。
如果把人比作是一部智能手機,內應該是我們和自己連接的狀態。比如用手機學習,讀書,聽音樂,寫文章等。外應該是我們和外界連接的狀態,比如玩網游,看新聞,看直播,用通訊軟件和外界溝通。而兼應該就是手機的待機狀態。
我們要鍛煉自己時刻保持待機狀態,讓兼來根據實際的需要來調動自己內外的角色去面對外界狀況。而不是把三者混淆,用自己的感受,經驗和習慣來隨意支配自己的內外去應付外界。因為我們不可能用一種答案來解決所有的問題。
在生活和工作當中,一旦問題出現,我們往往會慣性選擇內(情緒)在前,外(解決)在后。這個時候,兼就沒有了支配權,也就沒有了存在的意義。只能混亂的任由自己的內或外不斷的和外界發生沖突,直至任何一方的表面投降。但是這樣的表面投降往往伴隨著不小的隱患。因為他不是真正和平快樂的解決了問題,只是一方對另一方的摻雜著極度不服的表面認輸。強者看似贏了瞬間,但往往輸了永恒。
比如剛被領導批的狗血淋頭的老爹回家看見家里被兒子弄的亂七八糟,二話不說的就往死里揍兒子,問兒子服不服。兒子開始不服,但是最后受不了疼痛,只能嘴上說服了。但心里服了嗎?如果兒子無法經過內心成長而釋懷,仇恨就會一直種在心里,慢慢長大,也就為父子關系埋下報復的隱患。
我們為什么要學習,要反思,要實踐。就是為了能盡量分清我們軀殼里面的三個自己,同時盡量強化兼的支配權和判決權,讓內外能夠和平相處,分清先后,流暢轉換。在不同的時刻,特別是自己情緒快要或者已經失控的時刻,盡快讓兼來重新獲得支配權,用最適合的自己來應對外界的沖突。愉快解決問題的同時,不留任何隱患。這才是與自己、與外界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