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理學文章、書籍多了,很多人都會認為自己有創傷,從而不自覺地將聽來的創傷概念,比如“被拋棄”、“被吞沒”、“俄狄浦斯情結”等歸咎于父母,特別是母親。母親在幼年時,沒有從情感上好好地照顧我,所以我有了創傷。
對創傷概念的認同,對創傷的歸因,真的正確嗎?
整個心理學學科來源于佛洛依德開創的精神分析,認為性和攻擊力是人的原動力,而大部分人都壓抑了自身強烈的性欲和攻擊性。壓抑的原因就是俄狄浦斯情結。
所謂俄狄浦斯情結,通俗的解釋是兒子愛媽媽,害怕被爸爸攻擊;女兒愛爸爸,害怕被媽媽攻擊,從而造成了相愛而不敢愛的狀態,也就是亂倫焦慮。這時,不管男孩還是女孩都會壓抑自己對異性父母的愛意。
隨著孩子的成長,會不喜歡競爭,不喜歡向外探索事物。總結為一點,就是壓抑了自身的能量。這就是弗洛伊德的理論。
克萊因在繼承弗洛伊德的基礎上,將人格發展的影響因素延伸到三歲前的嬰兒期,媽媽與嬰兒的相處關系決定了嬰兒的人格是否會健康。換一個角度說,孩子的創傷都來源于母嬰關系。
比如“被拋棄”創傷,嬰兒在床上爬來爬去,渴望吸引媽媽的關注,這時媽媽因為忙碌或者自己心情不好,沒有滿足關注孩子的愿望。這樣細微的事情持續地體驗,孩子就會產生“被拋棄”創傷,即孩子做一件小事,別人沒有回應時,很容易就會感受到別人拋棄了自己。然后沉浸在被拋棄的感受里難以自拔。
這樣的理論聽起來非常正確,但我們換一個例子來看看。有一對雙胞胎嬰兒,都在床上爬來爬去,希望媽媽看看自己,但媽媽沒有看見他們。此時,一個嬰兒會選擇沉默,而另一個嬰兒自顧自地玩耍,媽媽沒有看見好像并不影響自己。
這樣的事情經歷多了,前一個嬰兒會有“被拋棄”創傷,后一個嬰兒則沒有,心態非常健康。
媽媽同樣又同時的對待,卻導致了兩個嬰兒不同的心理狀態。說明了什么?
我想,可以說明創傷當然與母親有關,但嬰兒天生的氣質和性格也至關重要。不同氣質的嬰兒對待同一件事會產生不同的反應。長久下來,就會塑造成不同的心理狀態。
心理學這門學科本身承認天性對嬰兒的重大影響。但很多學習心理學的人,很容易片面地被心理學知識塑造,認為自己的創傷是母親造成的。
這時,心理學會說,如果想要療愈創傷, 就要不斷地尋找創傷的根源,必須回到第一次體驗創傷的時刻,用愛的關注來取代媽媽對嬰兒的忽視,如此才能療愈。我想說,事實已成事實,難以回轉。
心理學也會說,你的創傷來源于媽媽將自身的創傷投射到了你的身上,而媽媽的創傷有來源于你的姥姥。這就是心理學上說的輪回。
如果創傷是輪回,那么原因會無限拉長至你的祖先,這樣下去,不可能尋找到最根本的原因。
這時,心理學的歸因理論就立不住腳而坍塌了。
享譽世界的書籍《當下的力量》的作者艾克哈特,在29歲之前一直過著昏暗壓抑的生活,多次想死亡。在29歲的一個瞬間,痛苦長久累積后的剎那,他頓悟了。
《當下的力量》是他用頓悟后的能量書寫而成,沒有任何心理學理論支撐。很多人說,閱讀這本書的過程非常舒服,每次閱讀都有不同的體悟。
艾克哈特說,創傷只有在當下才能療愈,沒必要去童年尋找原因。
心理學理論和艾克哈特的論點,產生了矛盾。如何療愈創傷,如果成長心靈,每個人會選擇不同的方法和路徑,除了心理學、靈修外,很多人會選擇宗教。
我想說的是,心理學定義的創傷,一部分來自天性,一部分來自父母。一方面,我們要了解創傷的來源,但不可執著于原因;另一方面,帶著覺察之心,覺察自己創傷顯現時的動心起念。你沒看到一次被拋棄的念頭,被拋棄的創傷就會減弱。直至量變達到質變。
心靈的成長,即修行,是一輩子的事情。而心理學只是幫助你成長心靈的工具,可以利用它,但不可被它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