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雜多線的社交關系構成一個人的生活全貌,人從來都不是絕緣于外界的封閉個體,你想想一天不跟人說話那心里得有多躁,在需要他人的同時也在被需要。從古至今,社交方式也在不斷演變,總的方向是建立社交的途徑越來越豐富,達成聯系的效率越來越高,尤其在當今網絡時代下,社交app井噴,社交工具的豐富極大的降低了建立社交的門檻。
社交App如此之多,什么因素最終決定了你選擇用哪一款呢?因此在這里建立了一個用于判斷某款社交軟件價值的SFC模型,但此模型不過是一家之言,片面之詞,僅供參考。
以下是該模型的三要素:
1.場景(Scene)
早晨7點志明被煩人的鬧鐘叫醒,趁著如廁的當口刷了幾條微博,接著買早點乘地鐵去班,在地鐵上看了看朋友圈,下班后被春嬌叫去逛街,等春嬌試衣服那會回了幾條陌陌,晚飯后看會書關燈睡覺。和志明一樣,我們每天的生活是由乘車逛街看書各鐘碎片的場景拼接而成。關于場景,接下來看兩個維度:場景的豐富性和適應場景的便利程度,例如微信的應用場景很豐富,因為它適用于一切"生活“場景,它自己也號稱是”一個生活方式“;它適應場景的便利程度也很高,同手Q相比,它更迎合了移動(語音)的場景,而生活本來的面貌就是"移動的人"。另外還有一些app致力于更好的解決垂直的場景片段,阿里旺旺(交易),YY(游戲),Zank(男同),脈脈(職場)等。
為何場景如此重要?
場景的豐富性直接決定了平臺的信息規模,涵蓋的場景越多信息規模就越大,社交本身的屬性決定:一份連接產生不了一份價值,它是規模化的聯動效應,有規模的連接才能產生價值。所以你看,你手機上的社交軟件要一個就夠了,因為關系都在這里,游戲的話多隨便裝隨便刪。而如何更加便利的去適應各類場景,則能放大規模的價值,你在手Q上能聊的肯定比電腦前(場景受限制)要多得多。
2.頻率(Frequency)
使用頻率,可以簡單的理解為用戶每天打開軟件的次數、活躍度。高頻次體現了用戶對平臺的高依賴程度,用戶離開的成本高,能留存的用戶最后都會為平臺奉獻價值。
舉個最簡單的分類:熟人社交與陌生人社交。熟人之間有圈子和話題的交集,容易有高頻次的聯系產生,用戶粘性高。而陌生人社交,頻次要低一些,例如陌陌,雖然有強動機,但不可能每天都有約的需求,身體得有多累?另外一些興趣類的社交,例如基于書影音內容的豆瓣小組,行為通常都比較隨機,很容易就放棄離開,由興趣建立的關系實際上也比較脆弱。
有一類軟件值得說下,應用場景很窄,例如小恩愛、戀愛筆記(僅限于情侶),但它的使用頻率非常高,情侶間的互動特別多,總有說不完的,哎呀親愛的你愛不愛我中午吃什么,所以還是具有一定的價值。
3.互動成本(Cost of interaction)
互動體現于:
1.用戶與外部世界的互動:
你我都需要表達與傾訴,于是紛紛在社交平臺上發狀態,微博朋友圈甚至是漂流瓶都是在傾訴。但表達實際上是有時間和智力成本的,那么問題來了,你別告訴我你發朋友圈時沒有費點小心思琢磨這話怎么說?這個時候一些社交app粉末登場來拯救糾結的你了。寫一篇長博客特么的很難,于是有了Twitter,微博(140字);想發一張自拍但長得太丑,于是Instagram,Camera360準備好了濾鏡,臉萌也讓你看上去萌萌噠。這一切都降低了你與外部世界互動的成本,鼓勵你開口。
2.用戶與用戶之間的互動:
A.首先第一步是建立聯系,這里只講建立聯系的機制。Twitter最先原創的Follow(關注)機制,這是單項,是一個偉大的發明,關注成本極低,迅速就可以了解你關心的人的狀態,后來Follow機制也被廣泛的運用于知乎、Ins各類產品中;第二類是加好友(Add),雙向選擇,成本稍微高一些,面臨被拒的風險,通常應用于通訊軟件中;還有一類要提一下,例如國外的Bang with friend,獨創了”兩情相悅“的選擇機制,這真是廣大炮友的福音,很好的解決了Add機制一廂情愿尷尬被拒的風險,而Tinder在此基礎上又創新了加好友的交互方式—手指滑動卡片篩選,就像是皇帝老爺后宮選妃一樣,倍兒爽。后來國內趕緊出了一大堆模仿者,比如探探和心跳。
B.第二步,引導交流。建立聯系之后就要展開交流了,宅男的世紀難題是跟妹紙聊天第一句說什么好呢?這時產品中引導交流的機制開始發揮作用了,例如互加微信后,微信會提示”你已經添加了XX,現在可以開始聊天了“;手機貼吧之前有一個隨機小組群聊,它會先給這群陌生人一個交流話題,不至于冷場了;來往有一個敲門功能,陌生人需要答對主人設置的3個問題才能加為好友,這個幫助主人做了一個有效的篩選。
無論是聯系機制還是引導交流的方式,都在降低用戶之間的互動成本,幫助用戶更好的去完成互動。
接下來操練下,應用SFC價值判斷模型,我們分3條內容給幾個軟件打分,滿分10分:
微信:S-9 F-9 C-9
默默贊嘆微信幾乎全能了,熟人社交的場景基本上覆蓋了,還有什么資訊(公眾號),電商,游戲啊,各種場景從生到死,應有盡有。朋友圈互動機制也非常完美,有了克制,廣告也很小心,保證干凈,趣味和精準性。
秘密:S-7 F-7 C-8
秘密很棒,在匿名的狀態下,傾訴一瀉千里,因此人性的弱點也被迅速放大。它非常簡潔,整個最核心的內容(爆料)一張圖一段話直接“啪”的鋪滿屏幕,用戶與內容的互動非常直接。但有一個問題,僅僅爆料內容是不夠的,還得其他人對內容感興趣并參與討論(互動),所以看到很多其他類秘密產品,比如烏鴉,在做基于校園、社區(共同話題)的爆料。
Snapchat:S-8 F-9 C-9
聽說Snapchat 越來越像微信了,加入了類似微信公眾賬號的媒體推送服務,不過是24小時后的閱后即焚。閱后即焚是信息結構處理上的巨大變化,真正模擬了人的自然交談,釋放天性的感覺(邪惡),用戶用的很爽,不用顧忌表達的后果,在互動上更加徹底了。
Same:S-7 F-5 C-6
Same是一款非常神奇的軟件,官方的口號是”不關注 無壓力“,幾乎不做互動上的引導,完全去中心化,以至于讓我感覺自己設定的這個模型被嚴重挑戰。它是徹底的信息碎片化,但做了很多場景上的引導,用戶創建了很多奇奇怪怪的頻道,UGC內容鋪滿整個平臺,感覺就像是自己毫無目的漫步在田園里。
寫了這么多,那不禁要問這個模型到底靠譜否?最后我來根據SFC模型做一個不成熟的預測好了,問題:接下來哪些社交軟件會火(有價值)?
我用過的有一類,以Taptalk為代表的瞬時社交軟件,有這個潛力,當然他們也受到了各種投資機構的追捧。
國內也有一些代表,例如CatchChat,Blink,都號稱是世界上最快的聊天軟件,界面簡單,交互特別。屏幕上方是取景圖片或短視頻,屏幕下方是聯系人頭像列表,上方調整取景下方點擊聯系人頭像即發出消息,這個動作只有一步瞬間完成。它在場景上幾乎可以打滿分了,因為快到可以catch到任何一個瞬間,當每一個瞬間都變成一個場景,那就相當豐富了。做的是熟人社交,頻率肯定沒有問題,但做熟人社交非常不容易,它需要很多時間去沉淀關系。在互動上,它的玩法比較有趣,更多的是以圖片和短視頻的表達為主,并且用戶能對圖片再次編輯,圖片短視頻這類表達載體包含的內容更豐富,還原場景的程度高,新潮好玩,年輕人可能會喜歡,總之非常值得期待。
絮絮叨叨也寫了這么多了,先寫到這里 ,若預測錯了也不要打我,權當提供了另一種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