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帆齊微課
5月22日中華民族,痛失國士。
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因身體多器官衰竭醫治無效,于2021年北京時間5月22日下午13時07分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袁老一生為全國老百姓的吃飯問題操勞,為全世界的糧食問題而擔憂。他是值得全國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尊重和敬佩!
他老人家一生有兩個夢: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為了這兩個夢想,他開始自己的雜交水稻研究之路,一路走來,有汗水和心酸,也有豐收和喜悅。
1961年7月的一天,他到安江農校的試驗田選種。發現了一株“鶴立雞群”的稻株,穗大顆粒飽滿。他隨手挑了一穗,竟有230粒之多!當時他驚喜地以為選到了優良品種,可以增產無數糧食。
第二年春天,他把種子播下,結果卻令人大失所望。一眼望去,高的高矮的矮,沒有一株趕得上最初的那株水稻。他不甘心,開始反復琢磨其中的奧秘,研究那一片試驗田的稻株比例,最終得出一個結論:水稻是有雜交優勢的,那株鶴立雞群的水稻,就是天然的雜交水稻。
既然天然雜交稻具有這樣強的優勢,那么人工雜交稻,也一定有優勢。當時,遺傳學理論一直否定自花授粉作物有雜交優勢,他對此理論提出質疑。
隨后,他又拜訪專家,翻找資料,最終得出結論,既然自然界存在雜交稻,那么人工雜交水稻也一定可以利用。而要想利用這一優勢,首先需要找到“天然的雄性不育水稻”。
于是,他又走上曲折的尋找之旅。
1973年,協作組歷盡千辛萬苦才通過測交找到恢復系,攻克“三系”配套難關,才有了新中國第一代雜交水稻。
1995年,第二代以光溫敏不育系為遺傳工具的雜交水稻——兩系法雜交稻研制成功。
2011年,他們又啟動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的研究與利用,這是以遺傳工程雄性不育系為遺傳工具的雜交水稻,已初步研究成功。現在,他們甚至開始了第四代、第五代雜交水稻的研制。
科學探索永無止境,為了實現另一個雜交水稻走向世界、覆蓋全球夢。袁老一直在努力。
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堅持開辦雜交水稻技術國際培訓班,為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了14000多名雜交水稻技術人才,他還受邀擔任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幫助其他國家發展雜交水稻。
如今,我們再不用擔心沒有糧食吃而餓肚子。看著田間一望無際的稻谷,我們想起您;捧著白花花的白米飯時,我們會想著您。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袁隆平,這個名字就象那顆編號8117的“袁隆平星”一樣,永恒地閃耀在浩瀚無際的星空里。
我們永遠緬懷和悼念這位世人的福星!袁老,您一路走好!
(齊帆齊28天第4期寫作成長營,第5篇,第二周打卡主題緬懷袁隆平,字數1055字,合計595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