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時便喜讀書。如今年歲漸長,瑣事纏身,每日讀書的習慣卻依然如故。
白日里忙忙碌碌奔走于凡事俗務中,似乎整個身心都裝滿了疲憊。當夜幕降臨,妻兒安然入夢,獨坐窗前,昏黃的孤燈下一盞清茗,一本書,輕而易舉驅散了那些焦灼和疲累。如水的月光,優雅的文字,陪伴我度過漫漫長夜,迎接新的曙光。
書分老少。如同蔣捷的《聽雨》中所寫,人生的各個年齡段聆聽滴答的雨聲心情和感覺不同;讀書亦然,不同的年歲總是鐘情于不同的書籍。少年時節,如同初綻的花朵,豆蔻年華二八歲月,男兒鐘情女兒懷春,尤其喜歡讀詩。長長短短的詩行簡潔優雅,寥寥數語境界全出。即使人生經歷太少體會不到太深的涵義,僅僅字面本身就足以讓人神魂顛倒。古詩讀起來滿口余香,字字句句都經得起推敲品味;現代詩朦朧動人,總是不經意間契合了少年的情懷。裝幀精美的筆記本,摘抄了多少美妙的詩句啊?李白的清新俊逸,杜甫的沉郁頓挫,義山的晦澀迷離……還有至今常常吟誦的“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你是那人間的四月天”“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每當回憶少年時代,長長短短的詩句是繞不過去的轉彎,當年讀詩的日子早已成為心中一道美麗的風景。年歲稍長,開始喜歡小說,喜歡小說里曲折的情節故事,傳奇的,愛情的。想象主人公的模樣,動作,想象不同的結局。為小說中的人物歡笑流淚。武俠的、言情的、古典的、現代的,幾乎所有能借到的小說全都看。年輕總是充滿激情,讀起書來也是如此。回想起來,當時讀小說其實是在讀故事,許多時候只是囫圇吞棗看個大概,看到開頭便想立刻知道結尾。每當想到這里總是不自禁的笑,或許是笑當年的幼稚,或者是對當時自己的行為表示理解。后來工作了,沒有時間看大部頭的小說了,而生活在時間的流逝中慢慢積累了自己的故事,對小說也就漸漸淡然。年齡大了些,閱歷多了些,心態也淡定了些,于是閑適的散文成了讀書的首選。凝練的語言中彌漫著悠長的意蘊,如溪水,似清泉,澆灌著浮躁的內心,給生活希望。快節奏的生活中往往失卻自我,而行文舒緩的散文卻在萬籟俱寂的深夜牽手靈魂,讓我學會欣賞周遭的風景,學會淡雅從容的生活。
來生恐在書蠹中。有人常常這樣對我說。我自己也承認,恐怕今生是離不開書了。愛書之人愛買書,出門逛街,不喜大小商鋪,偏愛狹斜小巷。那些個書鋪書攤,往往深藏在某個胡同中,頗有些幽深之感。而入內也往往有所得——平日里尋不到的書卷,不經意間被拿在了手上。輕輕撣去封面上厚厚的浮塵,翻看久聞的文字,仿佛找到失落多年的老友,立刻就要訴說往日的情懷。而新華書店,也是常去的地方。不過很少會在新華書店里買書,并非沒有喜愛的,只是那封底上的價格貴族氣十足,我一介平民是在無力帶回。不過好在如今的新華書店都是開架閱讀的,于是每逢周末便養足精神,在新華書店里蹭書看。開始是站著,漸漸腰酸腿麻,就蹲下來繼續,待到蹲到腿麻,又站起來舒展舒展,如此幾次,終于不堪,于是一屁股坐在地上,聚精會神入物我兩忘之境。古人云,書非借不能讀也,書店里,亦是書非蹭不能讀也。蹭書,是讀書一大樂。還有一樂,是逛圖書館。常常在周末的午后,騎上單車前往市圖書館,在寂靜的閱覽室里盡情享受書香。每當沉浸于書中的世界時,仿佛又回到了大學年代。那時大學旁就是圖書館,上課之余總是泡在閱覽室里,把自己的青春和夢想寄托于一卷卷書中。那時是如此的幸福,每天有大把的空余時間,圖書館簡直就在后院,自己就像一只春蠶撲在碧嫩的桑葉上盡情咀嚼文學的芬芳。至今回憶起來依然不勝歡欣。
讀書的點點滴滴,伴隨著絲絲縷縷生命的光陰鋪滿了心海。流年似水,書非萬卷,人生的道路上注定了與書相伴同行。待到人生的晚霞漫天揮灑,塵封的書頁漸次發黃,追憶似水的年華,遙望如風的歲月,欣然掩卷——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