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秋沼芰荷
今天Z給我打電話,問我什么時候有空,說她要去做腸鏡,想找個人陪著。我說,沒關系,到時候我叫我兒子或二子(老公的侄子)陪你去就行。
結果,她不高興了,說:叫他們陪著有什么用?我主要是想找你安慰安慰我。
我直接無語,她是例行體檢。我本以為有個人在她旁邊,而且還可以開車接送她去醫院,不就可以了嗎?她卻想著找我陪著以求安慰。雖說有些矯情,但我也能理解,只是這是不是因為孤獨所致的表現呢?
我換位思考了一下。如果我去醫院,肯定不會自己去的,首先得讓老公陪著,這是他必須做的;其次,兒子陪著,也是必須的。想想Z,她現在獨自生活,孩子又在國外,去醫院會倍感孤獨無依吧,可能還有恐懼。
在我理解中,孤獨就是個貶義詞,但是我們現在不是流行享受孤獨嘛,所以孤獨又看似是中性,其褒或貶似乎又取決于一個人怎么看怎么做。當享受它時,便似乎是很美好的事;否則就是孤苦伶仃、無依無靠的悲慘狀態。
我查了下百度,卻發現:孤獨壓根就是貶義,甚至連給出的英文解釋也是用的英文貶義詞來翻譯的。
請看百度百科的解釋:
孤獨是一種主觀自覺與他人或社會隔離與疏遠的感覺和體驗,而非客觀狀態;是一個人生存空間和生存狀態的自我封閉,孤獨的人會脫離社會群體而生活在一種消極的狀態之中。
再看下面詳解:
1. [isolated; lonely]∶孤立無所依附
2. [alone]∶獨自一個人;孤單
3. [friendless; lonely]∶不合群;不喜歡跟人來往
上文給出的3組英文解釋,除alone(獨處)略帶中性,其他皆貶義: isolated(孤立); lonely(孤單);friendless(沒朋友)。
而在古文中,孤獨更是幾乎負面的感受:
1. 幼而無父和老而無子。
《禮記·王制》:“恤孤獨,以逮不足。”
漢荀悅《漢紀·景帝紀》:“高年者人所尊敬,鰥寡孤獨者人所哀憐也。”
2. 孤立無援,孤單無助。
《晏子春秋·諫下二》:“勇士不以眾強凌孤獨。”
晉 干寶《搜神記》卷二十:“邛都縣下有一老姥,家貧,孤獨。”
宋 曾鞏《謝杜相公書》:“以孤獨之身,抱不測之疾,煢煢路隅。”
3. 孤單寂寞。
明 李贄《又與周友山書》:“我既無眷屬之樂,又無朋友之樂,煢然孤獨。”
那么,從心理學來看,孤獨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實,孤獨在心理學角度,恐怕更是一種可怕的情緒,請看下文:
孤獨是一種主觀自覺與他人或社會隔離與疏遠的感覺和體驗,而非客觀狀態。一個人可在眾人參與的生活環境中,或者在眾皆歡樂的熱鬧社交場合而仍深感孤獨,也可在漫長的獨處中毫無孤獨感。(即:孤獨和是否獨處無關)
孤獨是一種令人不愉快的負性情緒體驗,在孤獨心態下人們往往會感到寂寞、郁悶、焦慮、空虛、無助、冷漠甚至絕望,常伴有銘心刻骨的精神空落感。(孤獨帶來的可怕后果)
心理學家弗洛姆認為,人也許能夠忍受諸如饑餓或壓迫等各種痛苦,但卻很難忍受所有痛苦中最痛苦的一種——那就是全然的孤獨。(孤獨實際是一種最難以忍受的痛苦)
雖然輕微的、短暫的孤獨不會導致心理與行為的紊亂,但長期的或嚴重的孤獨則可引發某些情緒障礙,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因之而出現的各種無聊發泄的攻擊行為或其他行為問題,以及各種心理疾病和思想問題理應引起人們的關注。(孤獨會帶來心理疾病和思想問題)
至于其產生原因,百度百科也是絕對從負面層面來分析的:
1. 情感缺乏
在一切成熟的人際關系中,都免不了失望的成分。每個人都應該學會面對失望。但為什么有人做不到呢。心理治療師莫·勒阿在巴黎主持一家心理咖啡館,她解釋說 :“罪魁禍首就是這句抱怨:‘沒人喜歡我’。”在她看來,這樣的抱怨總是來自那些童年時期缺乏愛,或至少覺得沒有得到足夠愛的人。她認為:“沒有哪家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但可惜有很多父母并不懂得如何表達他們的愛。”
2. 溺愛
那么溺愛呢,“被溺愛的孩子也會造成同樣的后果:溺愛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習慣了有人寵護著。成年之后,他們會向別人成倍地索求,覺得人人都該對他好。”他們對愛的無度索求和永不滿足,往往嚇跑身邊的人。當然,毫不奇怪,其他人的這種反應更是讓他們確信:“沒人喜歡我”
3. 自戀
不習慣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總是歸罪于他人,怪別人沒有對自己付出更多,這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勒巴斯蒂認為:“他們對一切的解釋都是從自己出發的。”在這種自我中心的背后,隱藏著深深的自我陶醉和過度敏感。艾麗·昂貝則認為,對他們來說,被人愛總意味著“最受寵愛”。她說:“他們尋求的不是愛,而是最愛。”為了保護自己,這種人往往不自覺地將自己的遭遇歸咎于人,就像勒巴斯蒂所說:“跟自責相比,責怪他人不愛自己當然更為容易。”
4. 缺乏自信因為不自信而感到孤獨
5. 與周圍保持不合適的距離(“哲學因素”)
美學、社會學、生物學、心理學等各個學科著作中“可以”找到無數有關論述。具體地說,也是一種見不得別人變好的心態,原因在于:沒有跟身邊人建立起信賴關系(或說確立自己的交往信賴制度)。
所以,就我個人認為,所謂享受孤獨,壓根只是圖個好聽和特立獨行,如果一個人真的享受這種感覺,長此以往,必然會引發某些情緒障礙,降低心理健康水平,從而產生類似憂郁癥等心理問題。
或許,恰當的說法應該是:享受獨處。
另外,還有人提到:好的孤獨。這個我也不敢茍同,道理其實是一樣的,因為孤獨這個詞基本貶義,是一個人在獨處時有“孤”之感;當然,上文提到了,有些人,即使和別人在一起,也會產生孤之感。這便是一種心理疾病,感覺自己時刻生活在黑暗中無依無靠的心理疾病,是我們應該提防的生活方式和消極情緒。
當然,喜歡獨處的時光,是沒有什么問題的。獨處是個中性詞,僅僅表示:此時此刻,你的身邊沒有別人而已。而當一個人獨處時沒有孤獨感,才是一種快樂和享受。
我,自覺很多時候是這樣的人:喜歡一個人安靜地待著,不被打擾,也不愛打擾他人,享受一個人獨處的靜謐時光。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鍛煉這種能力,畢竟誰也不能自始至終和我們相依相伴。身邊沒有他人陪伴時,沒有孤單寂寞,沒有孤獨感,這其實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和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