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公司會議室
一次開會的時候,A同事提出的方案被B同事批得體無完膚。
“你這個方案都是幾年前的老套路了,現在用戶要的是blablalala……”。
這時會議室的氣氛有點炸,大家在等著A的反擊。但A同事沒有反駁,更沒有憤怒回擊,而是皺著眉頭聽著。
大家心里想
“
這人真慫,惹不起人家吧
一看就不如人家B
脾氣可真好,要我早懟回去了
這位A同事就是—那個沒有尊嚴的聰明人。
先不說他聰明在哪里,我們來回想一下
▌換成我們是那位A同事?
是不是十分著急,還沒等對方講完,就開始反駁,列舉自己這么做的原因,不那么做的苦衷。如果對方言語稍有生硬還會心生怨言:這人是看我不順眼吧,開撕!
于是,會議室里上演起一場口舌大戰,根本沒人思考或者認真聽完對方的想法。吵來吵去就是在證明自己的結論是有原因的,而對方更合理的方案卻沒怎么花時間討論。到最后發現,大家不是在爭論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而只是覺得自己的“尊嚴”受到了威脅,就趕緊反駁。
相反,那個看似“沒有尊嚴”的A同事,在聽了B的反駁和觀點后,滿腦子都在想這個方案的合理性和自己方案的不足之處,然后認真傾聽吸收,優化自己的方案。
喬布斯曾經說過,“我特別喜歡和聰明人在一起工作,因為最大的好處是不用考慮他們的尊嚴。”
▌我們為什么會著急捍衛“尊嚴”?
急于捍衛“尊嚴”的行為,其實是一種常見的心理學現象 “習慣性防衛”。就是當我們感覺到自己的觀點、尊嚴可能會受到挑戰的時候,我們第一個反應不是思考對方的挑戰和質疑是否合理,而是:有人敢反對我,開戰!
因為人總是善于為自己找借口,給別人找茬。
同樣一個錯誤:比如數據錄入錯誤。
在自己身上:因為數據太多太雜亂。
在同事身上:他就是工作不認真。
于是在面對和自己不同聲音或者新觀念的時候,就會很自然地為自己開脫,否定他人。
想要通過接觸新的觀點和知識快速成長,就要面對與自己傳統知識不一樣的地方,而這種“習慣性防衛”會讓你固步自封。怎樣改變,不被情緒和所謂的“尊嚴”帶偏呢?
▌學會為不同觀點“亮綠燈”
成甲老師在《好好學習》這本書中,提出了一個應有的思維方式——“綠燈思維”。就是你在聽到質疑和反駁的時候,聽到對你有挑戰性的觀點時,不要第一時間“亮紅燈”,而是眼前一亮,“哇,這個觀點一定有用,我應該怎么利用它來幫助自己?!北热纾牭讲煌ㄗh后,先不要反駁。比如,一個領導可以先傾聽再溝通,讓員工充分表達意見,可能會產生新的創意。
而且充分溝通,也避免了討論到半截發現大家說的不是一回事。理解和傾聽,是領導和員工,同事之間建立信任的過程,也可以增強團隊凝聚力。
▌分清楚——對事不對人
我們之所以習慣性防衛,是因為會把別人對我們觀點的質疑,理解為對我們自己的否定。俗話說就是沒搞清楚“對事不對人”,我們沒有分清楚人家說的到底是“我”還是“我的觀點/行為”。
開會的時候,同事和我說,“小話,你上次那篇文章寫得太爛了。”此時我的第一反應可能不是去思考我的文章是不是很爛,他說的對不對,相反,我覺得他是在針對我、指責我,我就會回擊:“瞎說,你寫的才爛!”這樣我就把別人對我的觀點/行為的質疑理解為別人對我這個人的質疑,從而激起習慣性防衛。
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明確“我”和“我的觀點/行為”是不一樣的——我的成長來自“我的觀點/行為”的改進和提升,而別人對“我的觀點/行為”提出意見,正是能夠從不同角度獲得啟發和成長的機會。
然而觀察周圍,就會發現,面對不同聲音時,很多人會帶有不良情緒,反感、激動、不屑、憤怒、抵觸、抱怨。而那些在聽到別人不同觀點時,認真傾聽,積極請教,想著怎么轉化為我所用,對提建議的人心存感激的同事,成長得更快。
要知道,你最需要的是成長和更好的業績,不是賭氣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