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不教父之過
現在很多人都不屑于這句話,但這句話目前為止對很多父母雙全的家庭來說對雙親的家庭還是絕對真理。
“父親對孩子的性格造成更大的影響是因為兒童和青少年一般會更加注意家里權力地位較高的人。即使父親比母親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較少,但父親的一言一行在孩子看來是更加突出的,所以父親仍然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影響力。” ——心理學研究見備注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尤其是3歲以前,他并不能意識到父親在家中的地位,也感覺不到父親多么重要。
我記得剛有孩子的時候,每天晚上孩子父親也跟著一起起床喂奶之類的,但是孩子不用他抱,非要找媽媽,讓他很失落。但不等于他就要放棄,反而讓他更努力,因為跟孩子的關系建立得越早越好。
3歲以后,孩子就跟父親如膠似漆,哪怕只是坐在一個房間,各自做著各自的事情,對于小孩兒來說也是一種享受,當然如果父親能夠允許他玩父親的玩具,或者跟他一起玩,那種喜悅和幸福感對孩子來說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
在孩子6歲以后,父親的話語和陪伴就舉足輕重了。父親的一句肯定,那對孩子來說就是莫大的鼓勵;相反,父親的一句否定,那對孩子來說有可能是抹不掉的悲傷。父親的陪伴、肯定越多,孩子的成績就越容易提高得快;相反父親批評、否定越多,孩子就越容易成為問題少年。
14歲以后,男孩子就自覺探索男性的特征,這個時候如果有一個循循善誘,能夠溝通,有品德有修養的父親在身邊做榜樣,一切就順利得多。這個階段的女孩需要知道這個世界上只有父親,這位男性,最值得信賴,最能給她安全。
我是在說母親不重要嗎?當然不是。母親很重要,不僅生活起居需要母親,母親還可以教會孩子管理情緒和表達情感。但是父親深入的往往是思想和性格,對孩子日后的生活工作有著深遠的影響。
不得不提的一個人就是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他從出生就沒有見過父親,他對父親的所有了解都來自于母親的朋友和他的祖父母。所有的人都說他的父親很棒,很了不起。加上他小時候有祖父相伴左右,他堅信他可以像父親一樣偉大。
在這里,我希望用他的故事能夠給單親的母親提個醒兒,不要說孩子父親的壞話。因為母親跟父親起到的作用完全不同。兩口子的矛盾不能連累孩子。
2. 相夫(婦)教子
這個詞既提到了家長,又提到了孩子。也就是說在教育的時候,要考慮雙方的感受,相對公平公正。
“常被父母拒絕的孩子一般都有非常明顯的性格缺陷,不過,這并不代表父母的接納可以給孩子帶來特別的好處。”——心理學研究見備注
晚上爸爸叫孩子刷牙洗臉睡覺,孩子不想睡覺,扭頭就跑到房間里,把房間的門關上并且鎖上。爸爸叫門孩子不開,于是他找來鑰匙,打開門,面目也變得猙獰,讓人不敢直視。孩子嚇得藏到了門后,不敢出來。在爸爸吼叫之前,媽媽就應該出場了。
媽媽需要先安撫住爸爸,“你先消消氣”然后跟孩子說,你知道爸爸為什么讓你睡覺刷牙嗎?孩子說知道,媽媽再問,你知道不這樣做爸爸會很生氣嗎?孩子也說知道,接著再給孩子機會陳述自己的理由。
很多情況下,孩子不是什么道理都不懂,只是他需要時間自己說服自己,需要試探父母的反應和限度,但并不等于他想在父母的威懾力下尋找存在感。
換句話說,其實家庭里有很多吶喊和彷徨都是可以避免的。和諧的氛圍不是一個人能創造了的,每個人都要參與。
現代社會相夫教子,也可以寫成“相婦教子”。也就是說在媽媽發脾氣的時候,爸爸一定要參與進來,這樣不僅讓生氣的一方有時間吸氧,而且可以讓另外一方趁機建立親子關系,不可多得的機會。
講個故事,我在簡書《婚姻育兒》上看到的人家的故事。大概就是女兒做完作業就去玩手機了。媽媽給女兒檢查作業的時候,發現女兒有的地方沒有做好,讓她先別玩手機把作業改好。女兒覺得自己已經做了很久了,剛剛玩一會兒就要又檢查作業,于是沒有聽媽媽的話。媽媽當然很生氣,要破口大罵。這個時候爸爸參與了。
爸爸先把媽媽贊揚一下,認真負責之類的,情緒穩住,再讓女兒陳述不聽話的理由,然后彼此發表意見之后,做了一個和事佬。不僅母親不生氣了,而且女兒也把作業改了。當然原文很精彩,我就是言簡意賅的轉述事情的始末。
這種策略對于那種父親不經常參與教育的家庭顯得尤為重要。及時出場挽救一場戰爭的人可以被稱作英雄。
但是很多父親意識不到這個重要,覺得自己是局外人,不參與或者偏向一方,那就會讓另外一方非常委屈。
教育的底線是不彼此傷害,而不是變本加厲。
你可以說我這是古語新解,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我們能通過這世代相傳的古語,體會到家庭教育的秘密:
好的土壤未必長出棟梁之才,而棟梁之才必須長在好的土壤里。在家庭教育這件事里,和諧家庭就是好的土壤,父親絕對不能缺席!
備注:本文的引言,摘自《人格和社會心理學》雜志發表的心理學研究:《父親比母親更能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by Ronald and Nancy Rohner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Interpersonal Acceptance and Rejec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研究人員分析了1975至2010年間在全球18個國家進行過的36個調查,涉及近1,400名成年人和8,600名兒童,兒童年齡介乎9至18歲,成人年齡則從18到89歲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