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是把刀,不見血卻有抽筋剝骨般的疼痛。
1
時間良藥
我不是害怕孤獨,而是害怕失望罷了。
所有人都說“時間是最好的良藥,它能讓你忘了傷疤忘了疼,也能讓你重新振作起來等待雨后彩虹,等待破繭成蝶”。
可是你信嗎?時間并不是偉大的創作者,它不能書寫出完美的答案,你想要的。
曾經令你痛心疾首、捶胸頓足、肝腸寸斷的事兒,隨著時間遞增可以慢慢被撫慰,但是你能忘記嗎?你能忘記那些折磨過你,讓你夜不能寐、食不下咽、淚流滿面的過去嗎?即便是開心的,也不過如此。
周日在家看了6集《獵場》,對,胡歌主演的那個劇。不知道為什么,總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同情與憐憫,哪怕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航哥說“所謂真相,就是用一個謊言彌補另外一個謊言”。
不得不承認,能到做到如此地步,著實需要很強的思維邏輯,在真相被揭穿之前盡早發現問題,想辦法彌補。
帶著面具,不累嗎?
他忘不了做傳銷被抓的污跡,這是他人生的敗筆,也是他未來的阻礙。即使能力出眾,才華橫溢,但坐牢這一項他就已經被扣死了,不會被社會真正接納。
我看到的是孤獨,哪怕他還有伊人可以訴說,但是內心深處害怕身份被揭穿的恐懼每天都有,可能在職場獲得賞識,也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能得意忘形,我猜想是這樣的。
你說時間是良藥嗎?不是,它會時時刻刻提醒秋冬,你很快就要原形畢露了......
后來我才發現,不管你聽了多少道理,懂了多少哲理,傷痛依舊存在,它從未消逝,只是偷偷潛伏在你看不見的地方;在生命的某一刻,你毫無防備的情況下,也許是某個感性的夜晚,它毫無預兆的跳出來,吞噬你的每個毛孔,每一寸肌膚,這種失落與憂郁的名字叫——孤獨。
2
孤獨常態
我在知乎上搜索過:人為什么會莫名其妙的感到失落。
緊緊是因為太閑嗎?錯。
你薪水很高,有家有愛人有朋友有孩子,父母康健,一切看起來都是那么和諧。可你卻時常感覺內心空蕩蕩的,時常感到有種莫須有的孤獨。為什么?
我原以為只有自己會有這種感覺,因為就在前幾天,我做了個心理測試(天地良心,我是個好姑娘,我發誓我所說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是真實的,別訝異,我很好)
我被測出了——「Dysthymic disorder ?心境惡劣障礙癥 」即輕微慢性抑郁癥。癥狀是:情緒波動時,會引發許許多多莫名其妙的身體癥狀:腹瀉、疼痛、失眠、嘔吐、眩暈、發抖和麻木……
我會肚子疼,然而什么事兒也沒有,也會心疼,但是等心情平復下來又很快恢復原狀。
其實早在很多年前,我就發現自己會莫名其妙的林黛玉,眼淚像斷了線的珍珠......而那個時候,我讀高中,心理抑郁的原因我大概知道:自己的行為能力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值。我努力想做個好孩子,聽爸爸媽媽的話,加倍學習,然而并不是很理想,我對物理化學生物一竅不通;我買了手電筒,夜里躲在被子中看資料,做習題,一個學期下來,我從倒數15變成正數28,全班當時將近60多個人,如果我沒記錯的話;為了這些,高中三年中午很少午睡,即便是午睡也要做一篇英文閱讀理解或者一道數學題才能睡著,說是睡著其實是假昧;也曾在凌晨5點多鐘就起來去教室背政治歷史;眼鏡度數越來越高;我很痛苦,長期封閉自我,在學校基本不與同學打交道,回到家除了習題就是看電視或者看雜志;可能在我父母眼里,我很乖巧,打掃衛生,做習題等,也喜歡嘮嘮叨叨說個不停,但事實上,我已經形成了雙重人格,在親近的人面前活潑開朗,在陌生人面前冷若冰霜。
時隔多年,我依然能想起夜里寢室其他七個姑娘在討論我,她們說我不喜歡說話,喜歡獨來獨往,但其實那天我并未睡著。高二文理分科之后,這種情況越來越嚴重,我很抵觸老師家長們說的:你們要好好學習,才能對得起我們的付出。難道我們活著的意義就是為了父母嗎?我一面做個乖乖女,背地里卻盡是離經叛道的壞心思,可是我沒有勇氣去敲碎自己搭建起來的形象,我害怕所有人看到我陰暗的那一面。
樓道的宿管阿姨是個基督教徒,有天我實在痛苦不堪,去找她訴說心事,她告訴我:每一天都是美好的,主會保佑你。盡管我不信耶穌,但是她那些溫暖的話卻成為我醫治抑郁的良藥。每天清晨睜開眼睛我都會告訴自己:又是新的一天,加油!后來我考上了不錯的大學,情況才稍微好些。
我曾告訴我媽媽,有段時間我每天睜開眼睛都要說一句鼓勵自己的話,她卻說我是神經病。我理解她,要是我自己,我也會覺得自己是個神經病。
別問我為什么會斷定那段時間我是抑郁癥。大三那年拍紀錄片,我們組的選題是《精神病患者》,我去過醫院,也采訪過院長,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患有抑郁癥,但是人們不愿意承認自己的某些行為是抑郁癥,而延誤治療,最后病情加重而瘋掉。
我忘不了醫院那些患者的眼神,恐懼中帶著絕望,一旦陌生人靠近就尖叫不止。
周國平在《生命到底有沒有意義》這篇文章,這樣寫到“其實不是因為思考,所以痛苦,而是因為痛苦,所以思考。想不想這類問題,不是自己可以選擇的,基本上由天生的稟賦決定的。那種已經在想這類問題的人,多半生性敏感而認真,他不是刻意要想,實在是身不由己,欲罷不能。”
也許正是這種與生俱來的孤獨讓我開始思考,年少時關于生命的意義,依然沒有答案,直至成年。
3
學會享受
時隔八年,我雖然早已不復當初那般痛苦,但內心深處依然有扇門,塵封著過往,從來不會想起,也不會忘記。
成長經歷對一個人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無論是原生家庭還是后天的社會環境,你是個怎樣的人,90%來自于周圍環境,剩下的那10%來自后天你對自己的改造。可能我說的這些不足為據,也沒有科學的考察與論證。所以不必放在心上,這只是我自己的經歷所思所想而已。
這需要很強大的自控能力和源源不斷的自我安慰。
人生充滿變數,也正是因為等待的結果帶有不確定性,才讓我們的人生撲朔迷離。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心安理得的享受孤獨,你永遠不知道哪天你學會的東西會幫到你,但它確實讓你成長了,更加清楚的認識自己,哪怕你不愿意,這強加的鮮血一般的澆灌,終將使你釋懷。
山本耀司說過,“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一些別的什么,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
我很獨立又很粘人,我可以馬不停蹄的出去瘋,從晨曦載曜到繁星滿天,也可以拉上窗簾在床上呆坐一整天。
善待自己吧,不要忽視每一次內心的悸動,因為我也不知道未來是否會變得更好?還是變得很沮喪?
我唯一確定的就是,當下的我還活著,活著就是最大的幸運。
我們終將久病成醫,百毒不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