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丟了。隨之而去的是保存在手機中的那些美好記憶。可惜的不是手機,是手機里記錄的時光。前幾天還想著把手機里的照片和視頻備份下,現在只剩下自責了。
回到宿舍還是放不下,又打車去醉酒的地方找了一圈,沒有。努力的想什么時候丟的,喝醉的腦袋迷迷糊糊的,沒有任何頭緒。甚至想拿錢換回手機里的內存卡,但是手機打不通,所以終究還是找不回來了。
人是一種喜歡懷舊的動物,對快樂的或痛苦的過往常常念念不忘。有值得回味的過去,也是人生之所以精彩原因之一,但背負了太多過去,往往又會讓人活得太沉重。
有些東西你一直舍不得丟棄,但是意外丟了,反而輕松了,也不用去想怎么處理它們了。就像老家里的一些舊物,每次回家整理好,說要拿去賣或者扔掉,下次回家就會發現老爸又把它們放回原處了,所以有時候只好背著他偷偷的扔掉。
那些對自己很重要的東西,人總是舍得做無用功。就像丟了的手機,即使找不回來也可以安慰自己說“我努力過了”。
《挪威的森林》我前前后后讀了5、6遍,最吸引我的已經不是那些曾經在高中時候充當過我性啟蒙的片段,而是作者對那段美好的青蔥歲月的無限懷念,以及對生死過往的無可奈何。
之前熱播的《致青春》,還有《那些年我們追的女孩》、《老男孩》等懷舊電影,其實講述的只是青春歲月中很平淡的過往(剔除文學和電影的渲染需要),但這又往往搔到了正與青春漸行漸遠、開始回憶過去的這一群人的懷舊神經。
青春之所以有那么多人歌頌和懷念,因為它不能重頭再來。那一段與青蔥的歲月和淡淡的情感,過去了,也就只剩下懷念了。
回來的路上,赤膊走在午夜的星空下,有點放浪形骸,內心反而一片寧靜,裝文明人那么久,太累了,當內心的悲喜無處釋放的時候,不如就此放蕩一次吧。這或許是對那些自己無可奈何的事情最好回應。
這讓我想起王小波的《黃金年代》書里的陳清揚,大家叫她“破鞋”,只是因為她長得漂亮,好多男人都惦記著但又吃不到,只好敗壞她的名聲,雖然并沒有人親眼見過她和誰搞過破鞋。
起初她對這個“破鞋”的帽子耿耿于懷,也試圖反抗過,她主動找王二聊天,希望向王二尋求證明自己不是破鞋的證據,哪怕是精神上的一絲支持,但當她從王二那得到只是“別人說你是破鞋你就是破鞋”的這個結論的時候,陳清揚沉默了。
我想她也許就是從那刻起開始了自我放棄,后來也就和王二心安理得的搞起“破鞋”來。這或許是另一種抗爭,陳清揚沒說,但她用行動表明了自己的回應,“我已經是破鞋了,我已經這么壞了,你們還能把我怎么樣?”。
人總是喜歡回憶美好的過往,尤其是在痛苦的時候。而對于美好的事物,人都有追逐的本能,無論是權力、美色、還是金錢,其實都是人的動物性的體現,是對生存下去并盡大范圍延續自己基因的另一種影射。這也是支撐普通人能繼續奮斗的精神鴉片,如果哪天人失去了對美好事物的渴望,人類社會估計也就要滅亡了。
在追求美好的過程中,隨之而來的利己性(姑且稱之為自私),其實也是可以原諒的,就像婚戀中好多人還糾結于門當戶對,其實也無可厚非。因為對美好愛情的向往,有時候往往敵不過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因為,物質基礎決定了精神感受能達到的最高愉悅程度。
高考失利、本科畢業考研、以及公務員最后一關因為專業名稱的問題而被淘汰,以及一些不愿去觸碰的痛苦記憶,這些我都沒有抱怨過,我把這些都當作是生活的一部分,當做是命運對自己的磨礪,我帶著贖罪的心去面對這些苦痛,亦不曾放棄過自己。
可是,手機丟了這件小事,卻變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因為當有一些你在乎的東西,再也找不回來了,對于這樣的無可奈何,你可能不想再沉默。就像我們看精神病患者,因為一點小事情就爆發了,因為那些外人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恰恰又是他最在乎和最想掌握的。
就像對于公務員這件事,我現在遺憾的不是筆試第一,面試第一,而是當初大一想轉專業的時候,沒有果斷的轉,考研的時候又沒有鼓足勇氣換專業。所以,生活其實都是自己選擇的,目前你所面對的局面也都是自己造成的。
人,遭受任何苦痛都不是理所應當的。但有些時候,面對很多事情我們往往無能為力,除了學會接受,學會原諒自己,學會與自己和解,也沒有別的辦法。
人生最怕鉆牛角尖。就像尼采,自詡為太陽,“只是付出,從不要求回報”,但是他終究做不到,最終只好瘋了。
而人生另一種更可怕的狀態,我想是對所有的一切都全部接受,對一切都不再在乎,抱著“沒什么大不了”的態度,其實是一種自我放棄。
經歷多了,也就看淡了,我們可以稱之為“成熟”,但隨之養成的心態,是自我放棄、對現實麻木,還是沉默的蓄力、準備抗爭?
相對于美好的回憶,苦痛的記憶往往讓人更加刻骨銘心。而幾十年后回首去看,那段苦逼的歲月往往又是最值得懷念的。
高中三年,學校離家里30公里,鎮上的十幾個同學,每兩周都是風雨無阻騎著自行車來回。還有高三的時候,班級里的好多同學,都是點著蠟燭自習到夜里1、2點。人過慣了好日子,就再也不想過苦日子了,尤其是那些親身經歷過苦日子的人。高中那樣的努力和付出,現在的我很有可能做不到。
生命的美好在于它的未知性。我們不知道前面等著我們的是苦痛還是歡笑,所以滿懷期望的往前走。當走到人生的終點,打開上帝為我們準備的盒子,一切又已成事實,無法更改。
生命只有一次,誰也不能重頭再來,這也是生命的殘酷之處。所以,只要還活著一天,就要拼命的活到精彩。
當你老了,回憶過往,即使是再苦逼的歲月,即使你曾經多么的痛苦掙扎,即使你失去過多么在乎的東西,那時也一定可以淡然一笑,坦然面對。在那未來的時光里,回頭看今天,悲歡離合,都不失為美好的過去,終究也會是值得懷念的。
三年前的一篇文章,今天再看,依然心有戚戚然。好多問題其實一直都在困擾著我,還好自己經過多年摸索走了出來。這篇文字也算是對“人生意義”的一些思考吧,整理和修改了下,希望分享出來可以幫助到一些朋友。
文里的許多話題,和《烏合之眾》《裸猿》《自私的基因》等書的內容不謀而合,這也是我一直在說的兩個話題:“人類的困擾總是類似的”以及“人的動物性”。而這兩句話,應該可以解釋困擾著很多人的一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