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幸運,我是在父母感情深厚、對孩子也很看重的家庭中長大的。盡管家境貧寒,但是父母不辭辛苦的終日勞作、不遺余力地全心呵護,雖沒有大魚大肉,倒也沒有餓得不行的時候,更沒有會“餓死”的擔憂。反而還生活得無憂無慮,自由自在。
現在回想起來,這就是來自于原生家庭的安全感,來自于對父母愛的信任。為了讓我們能夠好好的活下來,父母拼命干活換取微薄的收入,忍饑挨餓也要多省下一口食物。更重要的是,無論日子多么艱難,他們從不吵架、從不埋怨,總是相互惦記著冷暖,而且堅持讓我們三兄妹上學。即使在做錯事被嚴厲責罰的時候,也從不懷疑,父母會一如既往地對我們好,這個家永遠都在我們身后。
這種心底里的踏實就像“三昧真火”一生不滅, 在我成年后經歷挫折、痛苦的磨練時,總能在黑暗中燃起希望的光,給我風雨之后見彩虹的堅定信念和力量。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以下簡稱《原生家庭》)這本書,就是美國知名心理咨詢師蘇珊·福沃德博士和克雷格·巴克,為家庭心理療愈者點燃的希望之光。本書結合大量真實案例,簡單直接地分析了各類問題原生家庭中的“有毒父母”們,有意無意施加給孩子傷害的所作所為,可以讓我們由此清晰地認識自己的家庭。更難得是為成年后依然在承受傷害的人們,傳授了具體的對策,幫助他們從與父母的負面關系模式中解脫出來,扭轉不良生活狀態,重新擁有自信和幸福。不過,《原生家庭》并不是只寫給心理療愈者的專門書籍,所有想讓生活變得更美好的人,都適合閱讀本書。即使你從未受過童年的傷害,但是你可能想成為一個護孩子周全的父母;即使你還沒有成為一個父母的打算,但是你曾經一定是個孩子;或者,我們只是想通過此書了解生活中散發負面情緒的人,從而讓生活更和諧。無論哪種需要,都可以從本書中獲益良多。
01父母的愛是孩子的全部
《原生家庭》中有這樣一句話:“孩子的世界很小,不論家長如何暴力以對,對他們而言,家長仍然是獲得愛和安慰的唯一來源。被虐待的孩子在整個童年時期都在尋找父愛或母愛,這種尋找將一直持續到他們成年以后”。
父母的愛就是孩子的全部!這是我閱讀時產生的強烈共鳴。顯然這句話充滿了感情色彩,并不是用對錯來判斷的。事實上,在孩子非常弱小的時候,父母的確就是孩子的“主宰”,吃喝拉撒、喜怒哀樂,原生家庭對孩子的意義就是整個世界。
打一個不恰當的比方,寵物對主人“全身心”的熱愛,是因為它的世界只有主人;作為“愛和安慰的唯一來源”,孩子的世界也只有父母。所有的孩子都沒有辦法選擇自己的父母,所有的孩子都捧著一顆純凈的愛著父母的心而來。
但是,作者在這里提醒我們:迎接孩子到來的卻是未知——可能是父母健康的愛,也可能是父母“有毒”的愛。重要的是,無論父母給予的是哪種愛,卻都是孩子的全部。
我以為,這正是“有毒”原生家庭能如此深遠的傷害一個人的根本原因,也正是社會上存在著“中毒”成年人的根本原因。試想,我拿生命來愛你,你卻差點要了我的“命”。這種來自最信任的人的當頭暴擊,要用多大的勇氣和能量才能“解毒”呢?!
《原生家庭》再次提醒我們,身為父母要承擔起以下的責任:
“?他們必須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要。
?他們必須保護孩子,使其免受身體上的傷害。
?他們必須保護孩子,使其免受感情上的傷害。
?他們必須滿足孩子對愛、關懷以及更深層次的情感的需要。
?他們必須在道德倫理方面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
不要以為只有暴力施虐才是對孩子的傷害,無視、指責、貶損、遷怒,或者過度溺愛等等,所有沒有盡到責任、而又不去彌補的父母,都是不成熟的、甚至是“有毒”的父母,都會在孩子心中種下傷害的種子,讓他的童年在恐懼、自卑、討好、自責等不良情緒中度過,并長久地影響成年之后的生活。
2018年春節前,一個化名王猛的人,在網上發了一篇一萬五千字的長文,控訴父母對他的控制。他曾經是四川一個地級市高考理科狀元,被北大最好的專業之一生物專業錄取,本科后到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讀研究生。
就是這樣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從小母親卻總是把他關在家里,并且包辦一切事情,比如:所有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審美來置辦;小學到高中,所有朋友都要經過父母審核;上大學的時候,父母拜托親戚照顧他,繼續了解他認識的新朋友……方方面面都要管。
12年前,他再也不回家過春節了;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聯系方式;他甚至還準備讀個北大心理學博士,解決原生家庭帶給他的心理問題。
武志紅說:“有問題的家庭結構,常可歸到一種模式上:一個焦慮的母親,一個缺席的父親,和一個有問題的孩子”。
解決“有毒父母”和問題家庭的辦法,就是讓自己成為一個明智、成熟、有愛心(健康的愛)的父母,學會考慮到家庭中每位成員的感受和需求,為孩子的個人發展和隨之而來的成熟獨立構建堅定的基礎。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能做到就更難了。不要擔心,讓我們繼續往下看。
02解開心理禁區的底層密碼
我相信,沒有人想成為一個問題孩子,沒有人想成為焦慮的母親,沒有人想成為缺席的父親。但是,這對于較大部分曾經受過父母傷害的成年人來說,讓自己不成為“有毒父母”、不養育出問題孩子,且與伴侶和諧相處,真的太難了!
讓我們看看書中列舉的幾個案例:
一位男士,他的精神瀕臨崩潰,他有想殺死妻子的沖動,他覺得妻子背叛了他……
一位成功的整形外科醫生,六年婚姻面臨危機,他想方設法的挽留妻子……;
一位四十五六歲的女士,要和她的第三任丈夫離婚了,我就是那種每一次都會選錯伴侶的人……
幸福的人生是相似的,不幸的人生各有不同。
一切社會問題都是家庭問題。書中眾多狀況“糟糕”的成年人,其中不乏看起來生活光鮮靚麗的成功人士,但無一例外,他們都無法處理好家庭生活,明知道自己脾氣暴躁、多疑、大吼大叫,可怕的是無法控制,只能在恐懼、痛苦和悲傷中掙扎。
一切情緒的信念都來自于童年。本書指出,受過父母傷害的成年人,為了讓自己相信:我的父母是最好的父母、我的童年其實過得還不賴。他們幾乎都會想辦法、找理由替父母開脫,說服自己掩飾和美化受過的傷害。
結果就是,把成年后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只歸結為問題本身,或者遷怒、或者壓抑、或者宣泄,相比面對痛苦的真相,這無疑會讓人感覺更舒適一些。但是,受過的傷害即使被封鎖在心理禁區,依然會深刻的留在潛意識里,成為不敢觸及的底層密碼,這才是諸多問題的真正來源。
讓我們回到剛剛列舉的三個案例:
一位男士,他的精神瀕臨崩潰,他有想殺死妻子的沖動,他覺得妻子背叛了他……
事實真相:一位男士,他的精神瀕臨崩潰,他有想殺死妻子的沖動,他覺得妻子背叛了他,而這種情況每次都是在媽媽過來跟他同住,約半年后,就會產生。
底層密碼:他無法面對自己內心深處一直積壓的對媽媽的憤怒,想殺死媽媽的念頭太可怕了、太不應該了,轉而遷怒于妻子。
一位成功的整形外科醫生,六年婚姻面臨危機,他想方設法的挽留妻子……
事實真相:一位成功的整形外科醫生,六年婚姻面臨危機,他想方設法的挽留妻子,但妻子說:他突如其來的爆發和毫不留情的訓斥令她恐懼。
底層密碼:在他幼小的童年,言語間些微不敬,低于平均分數的成績,或者忘了做家務……都是不可饒恕的“罪行”,每周都要被父親用皮帶抽打兩三次。
一位四十五六歲的女士,要和她的第三任丈夫離婚了,我就是那種每一次都會選錯伴侶的人……
事實真相:一位四十五六歲的女士,要和她的第三任丈夫離婚了,我就是那種每一次都會選錯伴侶的人。每一次開始的時候都很美好,但隨著日漸親密,她擔心自己被拋棄的恐懼感難以控制地轉化為對伴侶的敵意。
底層密碼:“在我父親之后,就再也沒有這么出色的男人了。”另她念念不忘的完美父親,其實在她10歲時突然消失不見。被父親遺棄而產生的憤怒,使她總是沒有辦法維持一段長久的親密關系。
梁寧說:“情緒,是一個人的底層操作系統。驅動一個人的,正是他的情緒,他的底層操作系統”。
只有勇敢面對原生家庭的傷害,解開心理禁區的底層密碼,遵循本書的解決方法,或者另辟其他科學的解決之道,積極改善、努力堅持,無論是“有毒父母”、“中毒”的成年人,還是問題家庭,都能與過去和解,重獲光明的現在與未來。
03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
最近幾年“原生家庭”成了一個熱門話題,有人說,這是自我覺知的進步。2019年熱播的《都挺好》,正在熱播的《安家》,都不約而同地揭示了一些中國式原生家庭的問題:重男輕女、情感綁架、溺愛、強勢、不作為……導致孩子們在成年后有的安心做“啃老族”、自私自利,有的死要面子活受罪,有的依然無法擺脫為家庭犧牲自我的“被控制”。
很多人從電視劇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自己家庭的影子。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家庭對人一生的影響是巨大的。有句話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我們應該知道的是,世上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每一位“有毒”父母本身,或許也是童年陰影的“受害者”。每一位“中毒”的成年人,在問題面前,永遠不要放棄自己的努力。聽天由命、自怨自艾的活在“童年陰影”之下,重復原生家庭的生活,制造出又一代無辜的童年,才是生活真正的悲劇。
阿德勒說:“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
就像書中每一位尋求心理幫助的人一樣,雖然痛苦也要勇敢的去改變,而好消息是:這一切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
推薦這本《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就是希望每個受過父母傷害的成年人,都能擺脫“有毒”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而努力重建全新的自信和自我價值;希望每一位“有毒父母”都能點亮心中愛的火焰,為自己的孩子種下一生不息的愛之火種;希望所有平淡是真的普通人,都能珍惜擁有,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最后,希望所有的原生家庭,都是健康的。所謂健康,誠如家庭治療大師米紐秦所說:理想的家庭不是不產生問題的家庭,而是產生了問題能夠積極解決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