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直很努力,卻收效甚微,這肯定是哪里出了問題。
我想我是能分析出問題出在哪里的。
我自認為很努力,可是發現收效甚微,是不是只是在尋求心理安慰?
努力包括了努力的程度,你認為的的努力是不是夠努力了?
努力的著力點,對不對?
努力的方式是不是正確?
這兩天,接二連三覺得我是方式方法上出了問題。先后有兩件事促成了這篇文章。
因為手頭工作內容漸趨多樣化和復雜化,我在網上搜索關于甘特圖的信息,我想通過學習甘特圖來管理手頭上的項目。這會,恰巧領導過來,他看到我在搜索的界面,隨口說了一句話,讓我不由得深思起來。他說,Shirling學習還是蠻多的,但是用起來么就是另一回事了。大概就是這個意思,或者說我不忍心在這里用更犀利的詞。 這是昨天的事。
而今天,因為要寫周記,我打開電腦,開始在有道筆記中,搜索近一周中的感悟,如此搜集起來,再豐富些內容便能湊成一周文章了。先生過來瞥到了我的有道云筆記界面,他無語道,你怎么仍舊沒有按照之前的方法歸納分類這些筆記,你這樣根本無法搜索。而后,他打開了他的有道云筆記,有條有理的,一個個文件夾井然有序在那里,跟我的大相徑庭。我跟他解釋說,我是也想分類清楚??墒沁@些界限,在我腦子就是模糊的。對的,就是這個,腦子里本就沒有分類,如何執行反映在筆記中。 他認同我說的這個因,但仍補充說,你就是太急于想把當前的事情做好,而沒有去整理完成的事情。
正是這樣的,我在匆匆趕著,沒有時間去整理。 我跟自己說要整理,可是當事情來到面前,我又不得不應付眼前事。當處理完后,發現精力已所剩無幾來整理。
既然知道問題出在哪里, 那要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
首先,我覺得可以從四象限法則說起,這是由美國時間管理學家科維Stephen Covey在《First Things First》一書中提出,在四個象限中,我的首要問題是羅列出第一象限的事情,緊迫且重要的事情,而確實每天我幾乎80%的工作時間我都在處理這類事情,其中包括客戶的郵件和座機來電,我應接不暇,想要盡快給客戶回復,以體現我的工作效率以獲得好評。等我處理完了這些事情,有限的精力也差不多耗完了。
再是第三象限的事情,這有點難區分,因為是緊迫,所以有時候會沒有定下心來去思考這是否重要。秉著不管了,先處理了再說,滿足他人需求,然后時間也這么溜走了。遇事冷靜,不慌不張是可以習得的。
自己一直認為在第二象限上,在努力學習,但是對于規劃,總覺得很難預計后面要發生的事情。最近,在預計下一周的每個晚上要做的事情,可是只執行了一周,后面又是空白了。第二象限是重要但不緊迫的事情,由于不緊迫,所以像我這么有拖延癥的人,很難執行起來。對,就是拖延癥。在清楚自己的在一段時間內要做的事情后,要克服拖延癥。如果你在處理一些事情的時候,覺得難受,那就對了,說明你在進步。讓自己不好受,這是怎么樣的自虐行為?!果然,我是有點矛盾的。(今天在朋友圈作測評,被評論是個矛盾體。)在確立了目標之后,還搖擺不定。是不是只說明,對目標的認識還不夠清楚,還不是很完全認準方向。
第四象限,是既不重要也不緊迫的事情,對我來說,這個時間是想要放松自己,有時是發呆,有時是看劇,有時是淘寶。
那應用在我的日常工作中,我要怎么整改呢?
我想答案是已經浮現出來了,
列份清單:
第一象限的事情,馬上做。
第二象限的事情,計劃做。
第三象限的事情,通過以上兩個象限的處理后,這類事情緩緩做,看是不是會減少下來。
第四象限的事情,盡量少做,不做是不可能,大腦需要放空。
詳細清單不在這里一一列舉,枯燥又繁瑣。
加油,Shirling, 混沌后日漸清晰。
2017年0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