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在讀法國小說家馬克?李維的小說《偷影子的人》,小說的主人公有一項特異功能——當他的影子和別人的影子重合的時候,他就可以把別人的影子偷來,從而知道被偷了影子的人的想法。今天我讀到了一個消化系統正常的不得了但已經兩周無法進食的小男孩兒的故事。此時的主人公是醫(yī)院的一位實習醫(yī)生。小男孩經過三位心理醫(yī)生的會診依然不能確診病因,這時候一位叫蘇菲的女醫(yī)生向主人公求助,主人公偷偷地和小男孩交換了影子,了解了他的心事。
原來小男孩很喜歡一只兔子,但兩個星期前兔子逃走啦,在它失蹤的當晚,晚餐吃到最后,男孩的媽媽問全家人喜不喜歡吃她煮的那道“紅酒洋蔥燉兔肉”。小男孩兒因此立刻推論他的兔子已經死了,自己還吃了他,從那以后他腦中只有一個念頭,他要贖罪,并且要去天堂和好友相會,從此他便絕食了。
了解了真相后主人公聯系了孩子的父母,找到了一只和先前那只兔子相像的小兔子,告訴孩子他的兔子不是死了,而是離家出走后找了一只母兔子幸福地生活了,還生了他現在看到的小寶寶。于是孩子開始吃飯了,聽起來像是一個溫情的故事。我對這個故事感興趣源于我家也有一只兔子。
我家的兔子是朋友送的,送來時還很小,把它放在水果箱子里只占了一角。它除了兩只紅寶石般的眼睛外通體雪白,像嫦娥的玉兔下凡。好好很是喜歡,按照排行她給兔子起名“小三兒”,讓兔子排在哥哥和她的后面,并且非常高興自己終于不是家里最小的了。
可是這是一只食人間煙火的兔子,而且食量驚人,排泄的速度也頻繁。在管好家里的一日三餐外還要加一只兔子的若干餐,實在是讓我焦頭爛額。好好每次從幼兒園回來還喜歡把小兔子的籠子蓋打開,看著它自己跳出來,那個小家伙先在籠子里躍躍欲試,然后尋找好角度,一躍而出,之后在家里便用它小煤球般的便便圈占領地。轉幾圈它就會跑到褲腳邊蹭一蹭,如果試圖抓住它可是有困難,它一滑就從你手底下溜走了,有吃的時例外。它看著你拿著青草走到籠子邊,馬上會尾隨而至,看著籠子里的草它轉幾圈放棄了跳躍,直接等著人抓它進籠子。這只聰明的小兔子在我家呆了半個月,我儼然養(yǎng)了個老三,每每感慨傳說和現實的距離,總是在想影視劇中那只經常抱著小白兔的美女有沒有經歷過兔子在她身上圈領地的糗事。后來做了好好很久的工作,兔子就轉給婆婆養(yǎng)了。
現在我家的“小三兒”已經快有一個水果籠子那么大了,好好每次去奶奶家都要找她的兔子玩一會。有一天她回來表情很不自然地悄悄地和我:“奶奶說,等小三兒長大了,就給我燉肉吃,可有營養(yǎng)了!”她看看我的表情又說:“你覺得奶奶說得對不?”“你說呢?”我反問。“我覺得不對!”她肯定地回答。
今天在小說中正好讀到了類似的故事便想起了我家的“小三兒”,小說中這個溫情的故事最后以悲劇收尾,那個小男孩因為絕食時間太長,在進食五天后小腸大量出血離開了人世。
孩子的世界里有自己的邏輯,如果我們對看到的“果”感到困惑,不妨走進他們,聽一聽他們邏輯中的“因”,聽一聽他們的內心,每一個熊孩子背后都藏著一段故事。讀《簡?愛》,讀《大衛(wèi)?科波菲爾》,都能清晰地感受到一個叛逆孩子的心里路程。現實中沒有細致的心理描述,但每一個陪伴孩子成長的人——家長、老師……都要靜下心來聽一聽孩子內心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