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又是一年開學(xué)季。
每年九月初的時候,就能看到校園里成群結(jié)隊的送孩子來上大學(xué)的家長們,有的甚至全家出動,一個孩子上大學(xué),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浩浩蕩蕩的一隊人馬,神情自豪地走在校園里。這要是換到以前,我會覺得那些一大家子送一個孩子來上大學(xué)的小朋友太過嬌氣,但現(xiàn)在本科畢業(yè)一年多的我,回想起大學(xué)最后悔的事竟然是沒讓我爸送我去上大學(xué)。
從小我就很獨立,父母也很尊重我的意見,去哪個高中、選文科還是理科、報考哪個大學(xué)、選擇哪個專業(yè)都是我自己決定的。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我都為自己的這種獨立感到沾沾自喜,我覺得那種翅膀硬了,要放飛自我、盡情翱翔的感覺真是太酷了!
所以,從拿到錄取通知書的那天起,我就跟我爸媽說,不需要送我去學(xué)校,我可以自己去。我媽一直不放心我一個女孩子第一次坐火車去那么遠的地方上學(xué),在出發(fā)的前幾天還讓我爸補一張站票送我去,但都被我拒絕了,我爸媽拗不過我,只好送我到火車站。
當時的我沉浸在要上大學(xué)的欣喜中,絲毫沒有注意到爸媽那殷切的、擔心的,同時還略感失望的眼神。
我是我們整個家族里第一個考上重點本科的。
我家世代務(wù)農(nóng),祖輩都靠天吃飯,為了改變這個現(xiàn)狀,我爸媽抵住了所有壓力,供我們兄妹讀書,為的就是我們這一代不需要再像他們那樣辛苦,面朝黃土背朝天。
他們因為各種原因,沒有上大學(xué)的機會,所以我考上大學(xué),從某種程度來說是圓了他們一輩子的夢。而送我上學(xué),則是他們這輩子進大學(xué)的唯一的機會,但少不更事的我卻殘忍地扼殺他們這個小小的愿望。
因為沒讓父母來送我上大學(xué),他們沒有機會看到我是在怎樣的教學(xué)樓中讀書;在怎樣的食堂中吃飯,吃得好不好;在怎樣的宿舍環(huán)境里生活,室友是不是友好。所有的這些擔心,他們都只能在想象中完成。
很多年后,每當我想起這些,我就覺得自己非常殘忍。
02
記得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個“為什么大學(xué)會有很多家長送孩子去學(xué)校?”的提問,其中有一個回答讓我印象深刻:
“當年我一個人去遠方上大學(xué),新同學(xué)和家長見我一個人來報道,都很驚訝地問:‘你一個人來的啊,你爸媽不送你啊?’那時候中二的我特別自豪,這些年下來,我漸漸明白了,可能他們并不是在贊揚我,而只是在驚訝我居然忍心拒絕我父母見證這有紀念性的一刻。”
對父母來說,孩子從幼兒園到大學(xué),每一次的開學(xué)和畢業(yè)都意味著你在成長,他們在衰老,同時也意味著你離他們越來越遠。你就像他們手中的風(fēng)箏,你在高中翱翔,他們在線的那端牽掛著、思念著。
他們知道,你終有一天要離開他們,去遠方追尋你的夢想,但他們最期待的就是在你生命中每一個最關(guān)鍵的節(jié)點都能見證你的成長,這是你成長的里程碑,也是他們最為重要的儀式感。
所以,不要拒絕那些讓他們見證你成長的時刻。
前段時間,桂林全州一家米粉店的歇業(yè)通知火了,通知全文如下:
各位顧客,本人因送兒子上清華大學(xué)讀書,8月20日至24日暫停業(yè)5天,25日正常營業(yè),請互相轉(zhuǎn)告。
這則通知后來被傳到了網(wǎng)上,得到了很多網(wǎng)友的關(guān)注,大家在祝賀的同時,也有網(wǎng)友調(diào)侃:“老板,你這是讓我們轉(zhuǎn)告歇業(yè)呢,還是轉(zhuǎn)告你兒子上清華呢?”
開米粉店的父母培養(yǎng)出上清華的兒子,也算是寒門出貴子了,當父母的哪有不開心的呢?暫停營業(yè)幾天算什么,畢竟掙錢的機會千千萬,但送兒子上大學(xué)的機會只有一次。
短短的一則歇業(yè)通知也讓人讀出了自豪、欣喜的味道。
03
圣地亞哥州立大學(xué)2014年在其Facebook和Twitter官方賬號上向即將來報名的新生發(fā)布了一段文字:
大致翻譯如下:
明天入學(xué)的新生們注意了:一點小要求。你媽想幫你收拾衣服,收拾床鋪的話,就隨她吧。你爸想跟整個樓層的同學(xué)都打招呼,就隨他吧。他們想把你這周末的一舉一動都用相機拍下來,就由著他們吧。如果他們讓你有些尷尬,有些瘋狂的舉動,由著他們吧。當你展開生命的新篇章時,他們也開始了人生新的階段。不管你信不信,這個階段對他們來說要更困難一些。所以,就讓他們最后一次把你當“寶寶”照顧吧。
有人說,不是我們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離不開我們。
不管你多大,三十歲也好,四十歲也好,但在父母眼里,你永遠都是一個小寶寶,他們會擔心你在外面吃不飽、穿不暖、過得不好。
不要覺得他們很煩、很啰嗦,他們需要你的需要,當有一天你不再需要他們了,你能夠頂天立地、獨擋一面了,他們什么都不能幫你做了,我想那個時候的他們應(yīng)該是失落的吧。
很久以前在讀者上看過一個小故事:
同寢室一個女生總是打電話讓媽媽給她做這兒做那兒,一會要媽媽給她買茶葉寄過來,一會兒又嘴饞家里的柿子干,作者覺得這個女生這么大人了還總是麻煩媽媽干活,是個不孝順的女兒。因此心里對她也有了芥蒂。后來,這個女生才提起,她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她媽媽因為身體不好,一個人在家,她總是讓媽媽給她寄東西,是想通過另一種方式讓媽媽知道她是被需要的,她是有價值的。那一刻,作者才懂得了,原來,對父母有所求也是一種愛。
想起朱自清的《背影》,他要北上讀書,父親去車站送他,書中這樣描述父親的背影: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
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
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望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在作者的筆下,父愛的深沉,單單一個背影就足夠描繪得淋漓盡致。
如果能再來一次,我多希望放下那些驕縱,讓父母再送我去上一次大學(xué),因為沉甸甸的行李,提起來是重量,放下去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