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常常不識——啃讀《教育的目的》6

繼續啃讀《教育的目的》。第二章是"教育的節奏"。

談到什么是教育的節奏,作者特別強調的一個原則,就是:"在學生心智發展的不同階段,應該采用不同的課程,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P23)

其實作者也知道這是老生常談,這是一個常識性問題。那為什么他還要特別強調這一點了?因為作者覺得:"這個顯而易見的真理在教育實踐中并沒有被真正地掌握,沒有根據其中的規律對學生的心理給予應有的關注和重視。"(P23)

看到這里,我忽然想起師父曾提到過的,很多教育常識性的問題,大家卻常常不識。

就是說道理是非常淺顯的,按理說是這樣,但身處其中的教育者,卻用違背這種常識的方式進行教育。而且還樂此不疲,美名其曰改革。

近段時間的教育,聊起,總有人唉聲嘆氣。教師忙忙碌碌,積功盡瘁,死而后已。孩子拼命學習睡眠不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如此努力,如此用心。本來應該是一件雙贏的事。但事實并非如此。

我們的教師越來越忙,卻感覺孩子越來越難教好。我們的孩子越來越累,卻不堪一擊,甚至連基本的健康身體,健康心理都沒有。

毫不客氣地說,有一部分孩子,連正常人的生活都難以為繼。

為了讓孩子回歸正常的生活,為了讓孩子更健康地成長,為了每個家庭能更正常地生活,國家甚至需要從政策方面給予助力。雙減在新學期如火如荼地開展著。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生命健康是幸福的第一要素。張文質老師也一直強調,要始終以"生命第一"作為教育的首要因素。

這其實也是一個常識問題。多年以前就有人舉過一個例子,生命健康是1,其他東西如成績、事業、福利等等都是0。只有1存在著,后面的零才有意義。才能錦上添花。如果一不在了,后面再多的0也只是0。

吃飯,睡覺,本是一個人最基本的需求。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處于失眠中。越來越多的孩子吃飯都要通過變著戲法進行引導進食。想一想的確令人不寒而栗。

很多常識,被我們常常不識,以至于錯過了很多教育的關鍵期。要更好地回歸常識,利用好常識,就需要我們回歸初心,始終牢記自己真正想要的,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東西。

閱讀教育經典,你會發現,多年前教育者提出的一些方法,多年前優秀教師的一些做法,到現在仍然不落伍。

最近讀的最多的兩本書,一本是此時正拿在手上的《教育的目的》,另一本是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兩本書都是出版時間比較長的。《教育的目的》自不必說,時間久遠。《愛心與教育》也已經超過20年。這些本該過時的故事與觀點,如今讀來,似乎都是可行的。有時還有一種恍惚感,感覺這些書里面聊的就是現在教育的現狀。因為書里面提的問題,現實教育教學中也常會遇到。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經過時間的考驗的。而常識常常不識,背后的原因可能更為復雜。

教育問題慢慢探究。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