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自己,五年以后該是什么樣子?
讀高三的我,是否想過五年以后步入社會的樣子?大學剛畢業的我,是否想過五年以后在一個城市站穩腳跟的樣子?還沒戀愛的我,是否想過五年以后步入婚姻兒女雙全的樣子?
當然想過。
為什么需要五年的時間呢?
“如果你想走出不一樣的人生,做一些不一樣的事,那么以五年為期,你可以為自己制定一個長期的目標,并為之做出持久而堅實的努力,你需要好好思考一下,如何通過一點一滴的人生增量,完成個人核心競爭力的鍛造。”
“五年”是一個規劃。
十年、八年變數太大,兩年、三年又太短,五年則剛好。若將五年作為一個時間跨度,便意味著你要耐得住寂寞,扛得住挫敗,經得起嘲諷。在當今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有太多人渴望一夜爆紅、一夜致富,卻從未思考過突如其來的餡餅會不會把人砸死。如此快消費,可以通過時間的檢驗嗎?事實上,真正的大師若非經歷無數個痛苦難熬的夜晚,怎能打磨出一身耀眼的光輝來面見世人呢?
流星雖美,終究是一閃而過,留不住剎那芳華。
未來分為“近期未來”和“遠期未來”,“五年”正好是一個遠期未來的長度。
在近期未來視角下,我們可以用更具體的步驟去實施計劃。
例如我在效率手冊上寫下今日提升計劃,當翻開手冊時,就會提醒自己今日待完成事項??晌颐咳盏呐Γ跊]有遠期未來視角的支撐下,只能是一塊碎片,無法拼成一張遠景圖。而遠期未來視角,卻可以幫助我們通過把握宏觀方向來制定明確的目標。
所以,我需要在“五年設想”下,用情境化、具象化的方式構想遠期未來,再具體設計可實施步驟,如此一步步地完成人生拼圖。
兩種未來可以兼得
生活中面臨的很多問題是由“近期未來”和“遠期未來”的不協調而導致的。
“遠期未來”是一個抽象的目標,例如我在手冊上寫下五年后的目標是要考上CPA,可是當我的“近期未來”遭遇阻礙或替代性活動時(犯懶、拖延癥),我會有種種借口逃避學習。如此以來,兩種未來的失衡問題會更加嚴重。
面對“遠期未來”我們不應該將重心放在目標的完成與否,而是要去思考并尋找實現目標的途徑;面對“近期未來”則需要克服主要障礙,即:采取極端措施提高逃避成本。
舉個簡單例子:如果你想去河對岸,則河對岸是你的“遠期未來”,此刻你該費腦經思考通過什么途徑到達目的地,搭橋或是劃船——“近期未來”。如果你選擇搭橋到河對岸,當橋建造到一半時,你卻累了,想著打會兒游戲或看個電影,此為便利的替代性活動,這個時候你就該斷網線或著刪電影啦。
所以如何兼得兩種未來呢?
1.將遠期未來的目標制定的更加具體、可實施;
2.采取極端措施來降低便利性,克制一時的欲望。
人們常常會因看不到遠期未來而停下探索的腳步。但這培養的不僅是一種時間視角,更是人生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