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直有同學在論壇發帖問,“**大學今年統招碩士研究生人數20人,但是有15個人是推免生,只有5個名額給真正參加研究生入學考試的人,我想考的過復試線都不會差,就算有一半的人不認真對待復試被刷,剩下的人如果表現差不多被刷是依據什么呢,我感覺自己沒有什么優勢,沒發表過論文,又是普通二本,英語也沒好到讓人記住,如果被刷了,就要二戰嗎?我不知道該怎么選?
生活中的朋友,或者自己,或多或少會有這樣的情況,在對待手里的機會時,總會有這種疑問,我的劣勢這么多,我該怎么辦?萬一失敗了,連退路都沒有,或者會失去很多。
從這個問題出發,說說我自己的看法:
首先,你已經快要達到終點了
就像在這個問題里面說的,是在問復試的情況,也就是有一個前提,這位考研的學生已經過了初試,他是在擔心復試的情況。
有過考研經歷或者身邊有考研朋友的小伙伴都知道,一般的專心準備考研的學生大概需要在自習室待6-10個月,每天學習時間至少8小時,甚至到了最后兩個月要每天10小時以上。能夠這樣堅持下來的,可能最終會因為考試出題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考不上,但是在考研過程中耐心、學習力這些都是你看不到的財富在增長。
很多情況下,在面對巨大的壓力或者面對即將要得到的心愛的事或人,都會有一種畏懼心理,害怕自己是否真的能夠得到,萬一得不到,后果很嚴重,不是想要承擔的,但是,親愛的,有沒有想過,你所做的前期努力也是別人沒有,你已經在前期超過了很多人,不要看輕自己。
其次,你眼里的劣勢,正是激發你長處的源動力。
接觸的另外一個考研的學生,也是這種情況,普本考名校、論文沒發過、三跨,最終拿到全額獎學金。邀請他寫一下他的考研經驗,印象比較深刻的:
因為是三跨生,他覺得在專業課上用再多的時間也許只是追平或超過同專業考生的一點點,沒有優勢,如果沒有特別突出的學科,跨專業的背景,即使進了復試,勝算也不是很大。因此,他分析英語和政治會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因此在保證專業課不拉分的情況下,考研英語80+,政治70+,總分剛剛過線的情況下,在復試中憑借初試的英語成績和對復試的好好準備,成功逆襲,拿到了全獎。
正是你的劣勢,激發了你去尋找你的長處,然后大家會去關注你的長處,而為你找理由原諒你的劣勢。
最后,問建議可以,千萬不要讓別人替你選。
我們一直在強調,多溝通,多聽取別人的建議,多看成功人的案例,我不是反對,但是在做之前一定要有自己的看法,千萬不要讓別人替你選。
我有一個高中同學,在高考的時候,按照家里人的意思選了專業,上了大學之后發現自己不喜歡,大學期間總是在抱怨不該聽父母的話,專業不是自己喜歡的,我問了他為什么不選擇二專業或者選擇考研,他又會找很多理由去回避。只是想要提醒大家,別人替你選擇的路,之后一旦遇到問題,你首先想到的是抱怨,是在想如果,而不是去向方法解決。一直都在說的那句話“自己選擇的路,跪著也要走完”,但也有一個前提,你首先要選擇那條你愿意走的路,你才會愿意盡最大努力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