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孩子挑戰的四個解題思路

當遇到孩子挑戰時,就像解數學題一樣,我們解數學題時都有一個解題思路。我們也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作為解題思路,當我們遇到挑戰時可以怎樣解決問題。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一、了解孩子,包括了解孩子的發展階段,孩子的出生順序以及孩子行為背后的信念。

二、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育兒風格,是高堅定型,還是高溫和型的,或是在堅定與溫和界限中不停地起舞的。

同時我的基本生活態度取向和行為習慣是怎么的,我對孩子的行為反應是怎么的?我的行為感知是怎樣的?

三、怎么運用正面管教體系化的知識,找到解決的方向。

四、如何進行鞏固和跟進。

圖片發自簡書App

【1】了解孩子

我們先來說孩子的發展階段,比如說兩歲多的孩子頑固多變是他成長中的一個必經階段。他可能會在兩歲到兩歲半的時候是個乖寶寶,但是到了兩歲半到三歲的時候呢,因為為了發展他安全感的需要,變得非常的固執不聽話。而在比如說四歲的孩子可能極具創造力和破壞性。孩子六歲可以會進入兩極化和叛逆。那么九歲和十歲的孩子越來越獨立越來越自主。同時,他的執著不可預測。而青春期的孩子由于大腦激素水平的原因,會刺激他們追求新的事物,容易沖動,只看到眼前。

當我們了解孩子這些發展階段,我們才可以考慮孩子在不同年齡普遍來說,他們能夠做,能夠思考,能夠完成的事兒,以及在這個家庭文化和生活環境,這些廣泛的背景下,每個孩子發展的個體差異在哪。對于孩子的大腦和行為發展的知識,我們可以通過很多途徑得到,比如說正面管教叢書里面的《三到六歲的孩子的正面管教》《青春期孩子的正面管教》,還有一套叢書叫就《你的N歲孩子》。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們再來看第二點,關于出生順序對孩子的影響,這是阿德勒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孩子信念還由他所在的家庭出生順序造成的。比如說獨生子女喜歡成為注意力的中心,通常比較難和其他人分享。老大通常會很有責任感,認為自己應該有權利,但是有可能會成為完美主義者。中間的孩子喜歡作比較喜歡競爭,同時也有可能因為要獲取關注會制造挑戰。最小的孩子因為容易被溺愛所以他可能會喜歡操縱人,但也渴望自由等等。

對出生順序的了解,孩子有可能會形成一些錯誤的觀念。這是我們走進孩子內心世界的另一個途徑,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孩子的真實的內心。

再看看怎樣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信念。說到這個,就一定會說到錯誤目的表。在這里對錯誤目的表的使用和作用就不再多說了,相信這個我們天天提的萬能表大家都已經很熟悉了。

【2】了解自己

首先我們要了解自己的養育風格。我們在課堂的第一節課就會通過和善與堅定并行的活動,對自己的育兒風格有大致的了解,我們的養育風格大致是處于高和善的象限還是高堅定的象限,或者是其它的兩個象限。

了解了自己的養育風格,可以幫助我們在知道自己是過于和善或者過于堅定的時候,能夠讓我們建立起及時回到和善與堅定并行的象限的意識,找到屬于自己的和善與堅定并行的平衡。

那么什么是基本生活態度取向和行為習慣呢?我們在進階班的課堂上有一個活動叫“Top Card”---首張卡片,這是以色列心理學家尼拉開普的研究,它指的是當我們處于壓力狀態下的時候也就是說當所期望的生活瑣事與所處的現實之間有差距。

當我們感受不到歸屬感、價值感的時候,我們會下意識采取的行為習慣。在TOP Card的活動中,我們用獅子、老鷹、蜥蜴、和烏龜代表四種基本生活態度取向,領先、控制、取悅和安逸。

圖片發自簡書App

需要強調的是,我們了解自己的基本生活態度取向和行為習慣,不是要給自己貼標簽,而是要了解當我們自己遇到壓力,包括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挑戰的時候,我們下意識會用什么方式去應對,對這些應對的方式,這些行為習慣,會對我們的養育方式、養育生活即有利的影響也有不利的影響。

我們要做的是如何發揮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這也需要建立相應的意識,比如說控制型的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挑戰時,可能會下意識地采取控制、強硬手段,從而引起孩子更多的反抗和拒絕,從而帶來更嚴重的權力之爭,也可能會使孩子對家長進行不健康地取悅,這個時候控制型的家長就需要知道,我要怎樣避免這些劣勢。

第三點是了解自己對孩子行為的反應,這又要回到錯誤目的表了。

當孩子有不良行為時,我們要問自己三個問題。我的感覺是什么?我想做或者已經做了什么行為在進行回應?孩子對我的行為的回應是什么?我們找到答案去查錯誤目的表,就可以找到孩子的錯誤目的和解決方向。

【3】找到方向

咱們很多學員在學習正面管教之后,就會跟孩子見招拆招。你使一招打狗棒我回一招降龍十八掌,拆來拆去,拆到后面可能就會出現問題了。因為孩子招數似乎越來越高明,我們自己的招數來來去去就那幾下。有時候還沒來得及出招呢,就被孩子發現了,真接把我們的招數封死。

需要強調的是,我們了解自己的基本生活態度取向和行為習慣,不是要給自己貼標簽,而是要了解當我們自己遇到壓力,包括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挑戰的時候,我們下意識會用什么方式去應對,對這些應對的方式,這些行為習慣,會對我們的養育方式、養育生活即有利的影響也有不利的影響。

我們要做的是如何發揮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這也需要建立相應的意識,比如說控制型的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挑戰時,可能會下意識地采取控制、強硬手段,從而引起孩子更多的反抗和拒絕,從而帶來更嚴重的權力之爭,也可能會使孩子對家長進行不健康地取悅,這個時候控制型的家長就需要知道,我要怎樣避免這些劣勢。

第三點是了解自己對孩子行為的反應,這又要回到錯誤目的表了。

當孩子有不良行為時,我們要問自己三個問題。我的感覺是什么?我想做或者已經做了什么行為在進行回應?孩子對我的行為的回應是什么?我們找到答案去查錯誤目的表,就可以找到孩子的錯誤目的和解決方向。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3】找到方向

咱們很多學員在學習正面管教之后,就會跟孩子見招拆招。你使一招打狗棒我回一招降龍十八掌,拆來拆去,拆到后面可能就會出現問題了。因為孩子招數似乎越來越高明,我們自己的招數來來去去就那幾下。有時候還沒來得及出招呢,就被孩子發現了,真接把我們的招數封死。

需要強調的是,我們了解自己的基本生活態度取向和行為習慣,不是要給自己貼標簽,而是要了解當我們自己遇到壓力,包括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挑戰的時候,我們下意識會用什么方式去應對,對這些應對的方式,這些行為習慣,會對我們的養育方式、養育生活即有利的影響也有不利的影響。

我們要做的是如何發揮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這也需要建立相應的意識,比如說控制型的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挑戰時,可能會下意識地采取控制、強硬手段,從而引起孩子更多的反抗和拒絕,從而帶來更嚴重的權力之爭,也可能會使孩子對家長進行不健康地取悅,這個時候控制型的家長就需要知道,我要怎樣避免這些劣勢。

第三點是了解自己對孩子行為的反應,這又要回到錯誤目的表了。

當孩子有不良行為時,我們要問自己三個問題。我的感覺是什么?我想做或者已經做了什么行為在進行回應?孩子對我的行為的回應是什么?我們找到答案去查錯誤目的表,就可以找到孩子的錯誤目的和解決方向。

為什么會這樣?是因為當我們把PD工具當成控制工具的時候,就會出現這些問題。打狗棒法再精妙沒有內功,一招降龍十八掌就整個被破解掉,就說明只會用招式還沒理解心法。

學習PD是一樣的,如果只會使用工具卻沒有領會和融入相應的態度,可能就會出現工具不管用的情況 .那么正面管教體系是什么呢?如果能做到工具與態度并行,從而達到和善與堅定并行呢?

就此,簡尼爾森說:正面管教的原理可以比作一副由很多概念或板塊組成的拼圖,在你沒有把這些拼圖板全部或大部分拼起來之前,都很難看到整個畫面,有時候你沒有把一個和另外一個概念和態度結合起來,這個概念就可能對你沒有意義。

這個拼圖中有幾個很重要的部分:理解孩子四個錯誤目的,和善與堅定并行,互相尊重,錯誤是學習的好時機,社會責任感,家庭會議和班會,讓孩子參加解決問題,鼓勵等。

圖片發自簡書App

當有些事情不管用時,你可以檢查一下是否漏掉了上面提到的某塊拼圖。比如說如果大人或孩子不理解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那么解決問題就可能沒有效果。當你還沒有學會互相尊重和社會責任感的時候,家庭會議跟班會可能就沒有效果。

如果我們過于和善而不堅定,可能會驕縱孩子的;過于堅定呢,就變得過度嚴厲。有時候我們要處理孩子的不良行為之前,我們首先要停止處理行為,而必須要做到先連接后糾正。這種修復里面所包含的鼓勵的態度,往往能夠消除孩子的不良行為的動機。

當孩子的不良行為的動機被這種鼓勵態度消除的時候,可能就無須再處理孩子的不良行為了。同時在大人能夠理解孩子的錯誤目的從而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信念之前,我們的鼓勵有可能起不到正確的引導作用。

在完善拼圖的過程中,我們作為父母,我們要做到行大于言,同時這也是一個手把手訓練的過程。這不僅僅是對孩子要進行手把手的訓練,這也是對我們自己養育孩子的意識和能力進行自我的手把手訓練的過程。

而當我們看到孩子的小進步也能看到自己的小進步,并及時給予自己和孩子鼓勵的時候,就會源源不斷地給我們雖然心懷畏懼,卻依然前行的勇氣。

【4】鞏固跟進

當我們了解了孩子和自己,也找到了解決方向,接下來再看看第四個思考主線,我們如何鞏固和跟進。關于跟進,我們進階班里學過相應的工具,叫做有效跟進。還有一個工具在也是在進階班學的---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

圖片發自簡書App
其實我們在基礎班里面,共同解決問題的七步,啟發式提問、選擇等等這些工具呢,都可以幫助我們引導孩子學習自律、遵守規則和尊重界限。關鍵點還在在于自己,如何能夠做到三個尊重,保持溫和與堅定,關注解決辦法,并不斷地從錯誤中學習。

【正面管教體系】

“正面管教”體系基于“個體心理學”理論,四十年前創建于美國。正面管教為了幫助家長解決孩子挑戰而設計:能讓身心疲憊的育兒過程,轉化為家長和孩子都放松、享受的美好過程。

圖片發自簡書App


【正面管教課堂】

“正面管教”課堂是“體驗式學習”,而非傳統說教型學習。通過以個體心理學為基礎的主動“體驗式活動”,讓學員直接認知、欣然接受、主動參與、立即練習新知識及能力,能達到90%學習吸收率。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