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急,這篇游記必須從包子寫起!
為了確定自駕游線路,大家開了個臨時會議,七個人幾輪討論和舉手表決之后,決定向丹東進發。具體行程的安排和各項準備工作的時間只有一天,我們就開拔了!
第一天最值得記的是中午的野餐:服務區大樹下的草地上,我們鋪開餐墊,豐富的吃食紛紛亮相:立輝的拿手大餐——包子,征服了所有人的胃和心。餡里面的肉是小塊的,軟嫩醇香,夾雜著的小白菜翠綠鮮美,零星有些韭菜恰到好處,味道美極了!誰也沒顧上問他準備了多少肉多少菜多少面,做了多長時間,只見兩大保溫桶、一小電飯鍋里的包子像動態圖片呈現的一樣,一個個順次減少。開始大伙兒還數著自己吃的是第幾個,吃著吃著,都不數了。反正我是不會說出自己究竟吃了幾個包子的。
肚子溜圓了,福明哥拿出精致的戶外專用酒精爐,給大伙兒煮紫菜湯。雖然都嚷著說肚子里沒地方了,可美味的紫菜湯、脆甜的半個西瓜還是被我們消滅了。餐墊上無人問津的黃瓜、西紅柿、面包、火腿等等只好收回包里。
自駕的目的地還沒到呢,一頓包子就吃得一行七人心滿意足,有人發言了:“丹東去不去都無所謂了,出來野餐就挺美!”我們趕緊起哄:“不錯不錯,你留下吧,等我們回來把你撿上!”
網上預定的丹鐵酒店條件還可以,辦理好入住之后,我們步行幾分鐘來到鴨綠江邊賞夜景。
第二天。
美好的一天從早餐開始,酒店的自助餐比較適合我們的口味,米飯和各色面點、牛奶豆漿果汁等飲品、清粥小菜種類齊全。吃飽了,游程正式開始。
鴨綠江斷橋,是鴨綠江上諸多橋中的第一橋,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勝利回國的凱旋門。之所以稱之為斷橋,是在1950年被美軍炸斷,中國這邊所剩的四孔保留至今,朝鮮那邊只剩下幾個殘缺的橋墩,橋對岸是朝鮮的新義州。這座橋是由日本人在1909年5月動工,1911年10月竣工建成的一座鐵路橋,是當時連接中朝兩國的交通要道。漫步在橋上,兩邊的悠悠江水沉默無語,當年的戰火硝煙早已淹沒在時光的記憶里,只剩下橋欄上一幅幅圖片向人們展示著這座大橋百余年的坎坷和滄桑。
讓人驚嘆的是這座橋的第四孔為開閉梁結構,以四號橋墩為軸,橋梁可以旋轉90度,便于過往船只航行。看著復雜的齒輪等部件構成的復雜機械裝置,不禁感嘆:當年的殖民者之所以不可一世,不僅是他們膨脹的野心,更有強大的國力和領先的技術。
欺負人的資本,是強大!不想被欺負,也只有一條路,讓自己強大起來!
距離這座斷橋幾十米的上游是依然在使用的第二座大橋,也是當時實行殖民統治的日本人建造的,橋上不時有大型貨車從中國駛入朝鮮,也有朝鮮的旅游巴士開往中國。
從斷橋上下來,我們開始船游鴨綠江,欣賞對岸朝鮮人民的生活場景。江邊有兩個碼頭,一號碼頭是向下游工業區方向,2號碼頭是向上游居民區方向,我們選擇的是2號碼頭。對岸不遠處,有一處簡單的臺階通往江邊,好幾個朝鮮小孩在岸邊玩水,一個中年婦女在石頭上用木棒錘洗衣服,無論他們的衣著、面相,還是整個場景,都像是再現了七十年代或八十年代我們中國窮困潦倒的生活狀態。
站在船頭向遠望去,左邊是悄無聲息的朝鮮新義州,右邊是高樓林立熱鬧非凡的中國丹東。對岸的摩天輪一直靜靜地立在那,游樂場里沒有一個人影。樓房也有,但都不高,好多正在建筑中。蕭條頹敗的感覺與這邊的喧鬧與繁華形成極鮮明的對比。國家跟個人一樣,越封閉越僵化,越僵化越保守,越保守越自以為是。
下午去虎山長城,虎山長城是明代萬里長城的東端起點。景點最具特色的是,下山迂回的小路在巨石縫隙和很窄的棧道間蜿蜒,對面與朝鮮隔江相望。江面很窄,對岸在田里干活的朝鮮百姓的說話聲都能聽得著。一個幾十戶人家的村子就在不遠處,朝鮮的房子外觀和我們的不同,而且也不像我們在房前屋后栽花種樹,所以看上去少了很多活氣與生機。平坦的田野上,牽著黃牛拉犁的農民在烈日下忙碌。在我們看來,用牛耕地已經是很遙遠的歷史了。
景區內的“一步跨”,一個大跨步就可以跨到朝鮮境內,當然這也是朝鮮哨兵重點把守的關口,荷槍實彈的衛兵正虎視眈眈,誰都不敢真的一步跨過去。我拿起望遠鏡,看到江對岸的綠色崗樓里,一個朝鮮士兵也正面朝我們這個方向瞭望。
路邊的榛子籽實飽滿,不禁懷念起小時候在山間野跑的快樂時光!
一天的行程里,歷史的厚重、自然的野趣、國家的差異,都撥動著我們的心弦,讓人不禁感嘆,同一條鴨綠江,生活在兩岸的人們命運卻迥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