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原文:
The mind, sharp but not broad, sticks at?every point but does not move.
馮唐版:
那些尖銳而不廣博的心性
執泥而一無所成
鄭振鐸版:
心是尖銳的,不是寬博,它執著在每一點上,卻并不活動。
我的翻譯:
心思尖銳而不廣博就會粘滯于每一點
mind有“心思,智慧”之意,故無論是馮版的“心性”還是鄭版的“心”,都是對的。stick,馮譯作“執泥”鄭譯作“執著”,但是它本身是“v.粘貼,n.枝條”的意思,再聯系到does not move這部分,所以我把它翻譯成了“粘滯”。網上對于“粘滯”這個詞的解釋是:
(1).拘泥不通達。《朱子全書》卷十八:“若須要解如何是不怨天,如何是不尤人,如何是下學,如何是上達,便粘滯了。”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說稗·儒林外史》:“作者本寫得支離, 嘯山 評似粘滯。”
(2).不爽利的樣子。 歐陽山 《三家巷》三一:“他還是從前那樣溫和,那樣緩慢,那樣粘滯。” 錢鍾書 《圍城》六:“害羞臉紅和打呵欠或口吃一樣有傳染性,情況粘滯,仿佛像穿橡皮鞋走泥淖,踏不下而又拔不出。”
執泥,有“拘泥,固執”的意思。執著,指“一直追求某樣東西不放棄”,通常都是褒義詞,而泰戈爾原文中似乎更傾向于貶義或者沒那么褒義,所以執著的感覺不對。粘滯,也有“拘泥”的意思。拘泥的意思是,固執己見不知變通,適用于當前語境。
這句話,和荀子的一句話有異曲同工之妙:“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語出戰國·荀況《荀子·解蔽》)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人吧,因為受到視野和閱歷的局限,很容易受到個人認知上局部偏見的蒙蔽,而不能明白關系到全局的大道理。(感覺在說特朗普啊,特別不明朗也不靠譜~)
青年人銳意進取,適當的尖銳是好的,但是凡事都有度,過了那個度,一味鉆牛角尖,就會適得其反。中國人講究“中庸”,要的不是鋒芒畢現,而是收刀回鞘,藏鋒蓄銳。一個人,如果心性過于狹隘,就會受限于一隅,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圖片來自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