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m1026
自序
??這些年,寫了無數同一風格的八股文報告,分析了各種彈藥、武器平臺的發展歷史與發展趨勢,論證了無數的彈藥方案,但靜下心來仔細想想,我們真的了解它的歷史、摸清了它的發展規律、真的能指導我們做下一個項目的策劃嗎?誠然,我們也會根據國內外發展的情況總結綜述,得出我們看似正確的結論,但往往我們只不過是在描述和總結它的發展現象,從規律上去推測它的發展趨勢,并未弄清它的發展內在邏輯。當技術落后的時候,我們知道努力的方向是因為前面有對手,當慢慢追趕上來后或者水平相當的時候,該怎么發展是非常值得探討的,可以說那是頭等重要的大事。
??在此,我并不是想分析彈藥/導彈技術該往哪個具體的方向發展和實施,那是軍方論證部門該做的事,我也沒有這樣的能力規劃和預測。寫這篇文章,只是為了跳出原有的固定思維方式,拋開所有的具體彈藥技術細節(避免寫成了論證報告),從宏觀的視角,或者說另外一種角度,研究彈藥發展所固有的特點及進化的規律。
??凱文凱利在《科技要什么》說到,“科學家得出一個驚人的認識,即不論用什么方法來定義生命,生命的本質都不在DNA、組織和肉體等實體形式中,而是在這些實質形式所包含的能量與信息之無形組織中。 揭開科技那由原子組成的外衣,我們便得以看見科技的核心,并發現科技自身就是思想和信息。生命與科技這兩者都是基于無形的信息流動。”,書中把科技描述為第七界生命(地球上發現的生物種類可以分為六大類,而在這六大類或說六大生物界之中,所有的物種都有著共同的生化結構),研究科技與生物的進化過程的共同及差異。同樣,本文想借鑒凱文凱利的這種思想與研究思路,把武器/彈藥當作第七界生命中的一種,看能否從某些角度上闡述它內在固有特點及進化規律。
??某某知名大學2000年左右的《戰術導彈總體設計原理》中,其中有這樣的一個章節“導彈走向軍轉民的應用”,其實這段放在現行的教材里面確實挺有現實意義,目前提倡軍民融合,但這個章節里面寫到的內容及預測實在不敢茍同。
??導彈是一種現代化的武器,但就像原子彈能和平利用一樣,導彈”軍轉民“的應用范圍也十分廣闊,能夠創造許多奇跡。舉例如下:
- 空中冶煉:80年代末,地球上第一枚“煉鋼導彈”在日本發射成功。該導彈艙中裝有兩臺電爐,電爐內盛有鈦、碲、鉬、鎳等多種元素材料。導彈發射至高空后,冶煉過程開始...。這種用導彈冶煉的合金,其強度比地面冶煉的要高2.5倍,硬度高1.85~1.9倍。
- 導彈鉆探:依靠火箭發射時噴出的高溫火焰射流向地層深處“鉆探”。這種高溫火焰射流面前就連最硬的花崗巖也變得柔軟如泥。其速度之快,質量之好令人刮目相看。
- 導彈郵遞:90年代初,英國人試驗了“導彈郵遞”。此法只需將導彈的彈頭艙改為存放郵包就行了。當導彈飛到目的地時,“導彈郵包”便借助降落傘漂下回收。利用導彈進行快遞郵寄,不僅應用前景十分廣闊,而且在競爭激烈的當今世界,將發揮及其重要的作用。
- 導彈電視:.....(實在不忍寫出來)
??或許十幾年前,當我們看到這樣的預測可能不會有什么反應,覺得也沒有什么,認為或許那就是方向。但是十幾年后,回看這四點預測,哪一點都難說準確,或者說是不能再扯淡點了。為何僅僅過了10多年,我們就覺得它說的如此荒謬 (所以從這一點上提醒我們,預測很難,能預測成功的必然名垂千古,形成為什么什么定律之類)。或許是我們這些做技術的,太局限于技術而難以跳出技術,我們往往看到的是技術實體,而不是技術本身,所以我們會把技術實體能干的事情牽強附會的弄在它上面,而沒有想到其他技術也可以替代。技術發展到今天,無人機能完成上述導彈郵遞、導彈電視的這些功能,在成本上、技術上都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導彈郵遞的想法,或許比較符合目前“東風快遞”的含義,但可惜人家送的確實是真的彈頭,快速、精確、高效(這是在給東風打廣告了)。
??任何事物都是在進化,宇宙、生命、道德、文化、技術無一例外,沒有永遠一成不變的事物,哪怕它是化石。做技術的人都會在想,如何設計出一套永恒適用的方法,希望事物的發展總是按照我們預定的軌跡去執行,但往往這只是我們自己的一廂情愿,就如同做永動機一樣只是美夢一場。在任何一個行業,我們創造出的產品不僅僅是一個實體,而且是一個變化的實體,會隨著競爭對手的變化而改變,這一點與物理規則不同,人造物的進化規律與生物進化一致,只不過人造物的進化、迭代速度更快。
??通過這些年的發展,是時候回看我們當初的預測和規劃,就如反思那本書上的預測一樣。寫這篇文章,并不是為了預測什么,只是想來重新審視下這些年和當下我們所做的這些事情,從宏觀的角度出發進行研究,看看是否能否解釋在過去這些年的發展、躍進、得與失......或許到最終也不會有任何答案,無疾而終。
第一章 彈藥極簡進化史
人類制度、人工制品和習慣的改變,都是漸進的、必然的、不可抵擋的。
1 彈藥進化方向
??彈藥是通過能量/信息的轉移至目標的裝置,造成目標死亡/消亡或無法正常工作。傳統的如火箭彈、炮彈、導彈直至定向能武器、網絡攻擊我想都應該包含在上面這個定義里。首先我們來討論下彈藥進化的方向。
??達爾文說 [1],眼睛的演變是因為,在過去,能提供一點視力的簡單眼睛為擁有者帶來了生存的優勢,幫助他們進行繁殖,而不是因為某人故意要獲得視力。我們所有用來描述功能的說法,都采用自上而下的視角。眼睛是“為了看”,有了眼睛的存在,我們“才能”看,看之于眼睛,就如同打字之于鍵盤。
??以達爾文的觀點來解釋彈藥的發展:我們不是為了獲得某種特性的彈藥而進行發展,而是因為擁有某種特性會幫助它在戰爭的競爭過程中取得優勢,所以才得以發展。而以競爭為基礎的,其必然是一個漸進演化的過程,下面我們可以來看看它發展的這一過程,而對于保證這一演化的競爭優勢,從傳統上看主要的涵蓋在這樣的幾個方面:射程、精度、威力/火力,這些也是彈藥總體設計中大家考慮的核心因素。
- 上百萬年前,從人類誕生的開始,原始人類通過投擲石頭、木棍等進行狩獵、戰爭,這是區別于動物采用身體肉搏的一項重要技能,具有一定的劃時代意義,而投擲的石頭和木棍等可以作為最原始的彈藥一種;
- 經過百萬年漫長的石頭與棍棒對戰,到2.8萬年前,為提升在戰爭(或者說是斗毆)競爭優勢,采用外力對彈藥進行投擲,發展最為成功的即弓箭,增加了射程、提高了精度。為進一步提升在競爭中的優勢地位,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逐步從把石頭、木頭演變成各種形狀各異的金屬箭頭,提升威力;同時不斷的對弓箭進行改良,進一步的提成射程、精度和射擊速率。
- 時間一直持續到900年前,為進一步取得在戰場上的競爭優勢,煉丹發明的火藥技術引入至彈藥領域,發明了火箭筒(宋代),但精度極差。為提升火力,形成了多管火箭筒(朝鮮的多管火箭筒),這與現代火箭彈的發展又何其的相似;為提高精度,形成了火炮、帶膛線的炮,至此熱兵器的廝殺不再靠人品。
- 再推至六七十年前,隨著對射程及精度更高的需求,發動機技術、制導控制技術引入彈藥,使得射程及精度的進一步的提升,戰斗部技術從炸藥至核彈,使得殺傷威力的到了極大的提升。
??從上面可以看出,每一次彈藥性能的提升,雖然都是技術上進行更新的結果,但卻是由于競爭需求的牽引,讓技術不斷進行橫向至縱向的迭代更新。 從人類戰爭史上,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簡單粗暴的結論,彈藥/武器的代差(當然還有人的因素)意味著屠殺,這一點上無論是哥倫布時代的印第安人、還是近代的中國人應該最有體會。所以世界上那些超級大國所制定的戰略目標是謀求領先敵對/假想敵一代,使得在競爭中始終占有先機。所以我們不光是緊緊盯著技術的發展,而更應該考慮到現實領先的競爭需求,戰場生存競爭的需求,而不是在辦公室、實驗室虛擬、想像彈藥方案、想象我們如何先進。很多時候我們連五年計劃一般都不容易做好,想象幾十年后的事或規劃幾十年后的事基本沒有什么現實敦促作用,十年前我們能想到如日中天的諾基亞轟然塌下、能規劃出共享經濟如今天這般火爆、能想像比特幣(當然也有可能是場騙局,但人生何嘗不是場騙局)能發展這么迅速?當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產品自然水到渠成,而以產品去牽引技術的進步就如逆水行舟,不是順勢而為。 彈藥技術應活在當下,而當下的任務是要壓制對手,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戰場上壓制對手即彈藥的進化方向, 這與生物的進化是一致的,哪怕是微弱的領先優勢,足以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壓縮競爭對手的生存空間。
??彈藥進化方向應該是為贏得戰爭服務,如果光從技術層面去研發彈藥,那么可能會形成非常龐雜的一個彈藥體系,研討、規劃與方案競爭解決不了技術上百花齊放的發展態勢,戰場才是檢驗彈藥的唯一地方,而不是靶場。再落后的武器如果適應戰場,那它也是方向。細心的人會發現,真正打過戰的國家一定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復雜體系的彈藥,它必然會成體系的以一個簡明的架構呈現出來,這是因為彈藥在戰場環境競爭中完成了梳理、淘汰與進化。在這個行業我們忙碌、奔波,我希望大家的目的是能夠為這個國家將來在戰場上提供比別人領先的彈藥,而不是為了技術而技術的去趕超美國,不是為了先進而先進的去獲取各種獎項,彈藥、武器的發展應該應用在戰場,適應戰場、在戰場上壓制對手才是方向。
2 獨立進化
??技術的發展有其必經的路徑,當單一技術條件成熟時,并不能保證其真正的應用,事實上,也很少有來得太早的技術,他們總是出現的最合情合理的那個歷史瞬間。從石器時代到如今,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技術的故事都是這樣:不管你考察什么地方,技術都莊嚴的從一種工具進入下一種,很少蹦蹦噠噠,也很少偏離主線,對這種路徑的依賴非常明顯。
??彈藥/武器的發展對路徑的依賴非常明顯,除非你發明了鋼鐵、水泥、電力和運算,理解核物理,否則研發原子彈遙遙無期,這一點就如物理學定律一樣,不達到7.9km/s就別想逃離地球。如果從縱向上分析彈藥發射推進方式、毀傷、制導控制等幾個方面,其發展具有明顯的先后關系,發射推進方式沿著生物能、機械能、化學能再至電能的方向發展;毀傷方式從動能、化學能、核能的方向發展;制導控制由無控、慣性制導向導引演進。
-
發射推進方式的發展進化
1 人工投擲
??最古老、直接的方式。按照國際田聯的標準,男子標槍800克,投擲的世界記錄,104米。石頭投擲的距離與標槍基本差不多。而在實際的戰場,不管是投擲石頭、標槍、手榴彈,最大的有效射程不會超過50m,這個射程已經屬于人類投擲的極限,就算再怎么永無止境的運動精神鼓舞想達到200m或更遠這是絕無可能。其中這主要受到人投擲時所能賦予被投擲物體的動能限制,同時在地球引力、空氣阻力這些運行環境所制約。
2 機械投擲
??借助機械裝置儲能,對彈藥進投擲。應用主要有拋石機、弩等,最為成功與廣泛的是弓箭,從中國宋代以來的弓種情況看,弓的最大射程一般在200米左右,有效射程在120米以內。也就是說,雙方真正展開戰斗隊形后進行弓箭的有效交火,是在相距100米這個距離上。然后說單兵弩,單兵弩的各種數據記載雖然很大,但是實戰當中一般都是平射使用,以目前的器物遺存以及圖畫材料看,很難證實實際當中能達到什么三百步,五百步的最大射程,最多在一百步一百五六十米的距離上實現精度射擊就很不錯了。同樣,采用弓箭射擊受到的限制與人工投擲一樣,投擲物體的動能受限制,而其取決于弓的拉力、行程還有弓的效率等。
3 火藥發射
??火藥發射始于9世紀的中國火箭,到12世紀火箭射程達到300多米;十五世紀,朝鮮和明朝對付倭寇的“神機箭”,200支火藥推動的箭陣,射程400多米,名副其實的古代版“喀秋莎”;1942年德國人制造了世界上最重的火炮“多拉”鐵道炮,重1329噸,口徑800mm,發射的混凝土穿甲彈重達7.1噸。從目前的火炮發展來看,可以說,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其火藥發射的能力雖仍在不斷的提升,但其可提升的空間已然捉襟見肘。
4 火箭發動機推進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開發出的V1、V2火箭開始,經過70年的發展,形成了大大小小固體、液體各類火箭發動機,彈藥的射程從幾公里擴展至上萬公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通過投擲與推進方式從用人力至機械能再到采用化學能推進,已經使得彈藥在地球上已經沒有了射程死角,或者說在地球上已經沒有了嚴格意義上安全的地方。
??推進方式仍然在不斷的進化,目前電能推進已進入了歷史舞臺,或許下一步就在彈藥。 -
毀傷方式的發展與進化
1 采用動能毀傷
??根據人工投擲的最大動能,估算動能毀傷小于500焦;弓箭最大的最大動能毀傷動能約1000焦;采用火炮發射彈藥的最大動能十至幾十兆焦。
2 采用化學能毀傷
??在唐代,我國發明火藥(黑色炸藥),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炸藥;宋代,黑色炸藥已被用于戰爭,它需要明火點燃,爆炸效力也不大;威力較大的黃色炸藥源于瑞典,由諾貝爾發明。各國的科學家們對更高級的炸藥的研制從未間斷,但其性能的提升已可見底。
3 核能毀傷
??核能的利用始于1945年,用它制成武器,教育一個著了魔的民族,而且不止一次。我想原子彈、氫彈的威力毋需贅言,看看那個著魔的民族在70多年后的今天仍耿耿于懷就知道,它的傷害不是幾噸炸藥能比的。
??從最為原始的動能毀傷至核能毀傷,目前所發展的彈藥足以毀滅地球千百遍,可以說毀傷技術的發展,已經使得地球為之顫抖。 -
制導與控制的發展與進化
1 無控射擊
??射擊精度受到的約束較多,氣動外形、射擊速度、出炮口的擾動等,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使用者的基本素質、射擊工具材料、加工精度、工藝水平等等;在沒有任何慣性測量器件的漫長年代,所有的彈藥射擊只能通過訓練、材料改變、加工工藝提升、設計復雜的裝置(如膛線),提升精度。
2 采用慣性器件,提升制導精度;
??通過采用加速度計/陀螺儀或衛星導航系統等慣性測量裝置,在飛行的過程中通過導航算法實時獲得姿態、位置等信息,進行反饋控制。這種方法始于二戰的德國,隨著慣性技術的發展,器件水平的不斷提高,慣性測量的精度不斷的提高,慣性制導精度從幾公里至幾百米逐步提升至10米量級。
3 采用導引器件,進一步提升制導精度。
??這是實現對目標精確打擊的一種手段、是對付移動點目標的方法,精度可達米級,按照導引器件的原理有光學的、雷達等導引。
??我們粗略分析和梳理彈藥的發射/推進、毀傷、制導等多個部分,從其縱向的發展演變規律來看符合“S型曲線”,新舊技術的更替讓技術各部分獨立而漸進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各個部分的自下而上的發展塑造了導彈,而不是導彈的發展引領了各部分的發展。
所謂“S型曲線”理論是指,每一種技術的增長都是一條條獨立的“S型曲線”,從圖中可以看出,一個技術在導入期技術進步比較緩慢,一旦進入成長期就會呈現指數型增長,但是技術進入成熟期就走向曲線頂端,會出現增長率放緩、動力缺乏的問題。而這個時候,會有新的技術在下方蓬勃發展,形成新的“S型曲線”,最終超越傳統技術。因此,新舊技術的轉換更迭,共同推動形成技術不斷進步的高峰。
??解釋S型曲線理論比較好的例子是火車與馬車對比的故事,火車剛出現時比馬車跑得慢,但那時馬車的發展已經進入了技術成熟期,而新的技術火車很快就進入快速發展遠遠的把馬車甩在了后面。如果我們沿用馬車的技術路線發展,我們肯定達不到現在高鐵350km/h的速度,我們不會照舊的技術一直走下去,面對明天的問題時,我們用的是明天的工具,而不是今天的,這就是所謂的進步,這也是科技能一直保持持續增長的原因。
??技術的發展也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一旦新的技術占據上風之后,落后的技術只能是輔助。 所以你很難想像,現代戰爭再次重現1000多年前那種雙方大批人騎馬射箭、沖殺肉搏、血肉模糊的場景,當然這也可能會在某些局部的地方出現,但絕對不會是主流。一旦新的技術展現出超越舊技術的優勢,那么舊技術要與新技術的競爭將必然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這所有的努力終究是白搭,這一點上看馬車與火車發展依然相當顯而易見,再改進的馬車它依然是馬車,哪怕馬車界的蘭博基尼。 (很遺憾的是,很多時候我們做技術的不得不在馬車界拼命的努力,延續它的生命,然后被歷史的車輪所無情的碾壓。) 把“S型曲線”從技術的角度推廣至社會學角度分析,那么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這句話也無比正確,“如果我們要建成一個更好的世界,我們必須有從頭做起的勇氣——即使這意味著欲進先退”,把哈耶克的在句話再推廣至技術領域,我認為也同樣正確。
??S型曲線理論我認為能解釋很多彈藥行業發展的現象。比如說火炮的口徑,“口徑即正義”這句名言大家都知道,但為什么目前火炮的口徑沒有超過155mm的。或許很多人會說,“多拉”大炮這種重1329噸、口徑800mm,操作復雜、發射速率低、保障設備和人員多,不適應于戰場,但別忘了它發射的混凝土穿甲彈可重達7.1噸,一發置敵于死地。主要淘汰這些巨炮的原因在于,新的技術已經出現(大型火箭、導彈),要達到那樣的性能遠遠不需要付出這么大的代價,并且新的技術在后續的發展上必定遠遠超出舊的技術。
??技術的進步不斷的推動這彈藥這個科技體的發展與進化,但我們發現,不論發展到什么時候,其最古老形式和最新形式依然并存, 我們投擲手榴彈,就如千百萬年我們的祖先投擲石頭一樣;我們發射炮彈,其原理依然和宋元時的火銃相同;我們載人航天的火箭,其原型竟是一飛沖天的“竄天猴”......從這些來看,自然進化與人工進化之間最大的差異就是科技物種不像生物的物種,它們幾乎永遠都不會滅絕。
??通過千百萬年的發展,如果從典型的總體指標看,我們會發現彈藥在射程、威力、精度上目前都已經達到了我們所能想象到的地步,這也是最近30年左右的時間沒有特別震撼彈藥/武器出現的原因。或許將來的發展方向,壓制對手的將不再是這一類指標,這或許意味彈藥的重生,將以一種新的型態存在。
3 彈藥的發展有摩爾定律嗎?
??彈藥的發展有摩爾定律嗎?這個問題一直在心里問著自己,但如果彈藥跟計算機芯片一樣的進步,現在的一枚彈道導彈估計就1塊錢,但可能只有一個只螞蟻這么大,這顯然不符合實際情況,目前也不可能進化到那樣的程度。“計算機芯片這個微觀宇宙與我們的宏觀世界不一樣,能量在其中并不重要。” 這正是我們在放大規模時看不到類似摩爾定律的進展原因:能量的需求也同樣快速地放大規模,而能量也是主要的限制條件,不像信息可以自由的復制。 [2]此時此刻,計算機芯片的摩爾定律依然有效,我們似乎還看不到這曲線的盡頭,但是在未來的某個時刻,每一條曲線都會進入平穩期,摩爾定律不會永久持續,但是當舊的摩爾定律放慢腳步的時候,我們會尋找新的技術來實現增長,就如新舊技術的“S型曲線”所表現的那樣。
??從彈藥的典型的總體指標看,我們可以分析彈藥在射程、威力、精度的S曲線,雖然性能指標依然在提升,但從其增長速度上看彈藥技術已然進入成熟期 (最近幾十年內,火藥推進的性能、炸藥威力的提升微乎其微,幾乎可以忽略) ,新的彈藥技術或已悄然崛起,也許會在不久的將來會迎來爆發式的發展,正如S形曲線中新技術對舊技術的超越一樣。
??2005年,紀念摩爾定律40年的時候,摩爾寫道:“摩爾定律其實是經濟學的定律。”,摩爾定律其實就是人類的信念系統,并非物理學定律,和人類信念相關。事實上重點在于人類的活動、人類的愿景,以及你能夠相信的東西。美國總統肯尼迪1960年5月宣布,10年內美國人將登上月球,這個任務的偉大意義在于能夠調動人們的積極性,肯尼迪對此了然于心。不是因為登月是件很簡單的事情,恰恰是因為那很難,雖然當時沒有實現目的的明確方案與計劃,美國人還是在不到10年里實現了一代人的登月夢想,我想這就是人類的愿景與積極性在里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直到1971年登月結束后的近半個世紀,仍沒有過再一次登月,而為登月而造的“土星5號”火箭也已塵封,就像上古神器一樣世間無法超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和人的信念、愿景相關。
??再引申下摩爾2005年說的那些些話,任何國家、組織都需要一些虛擬出來的愿景,動人的故事,調動大家的積極性,推動、科技、經濟的發展 ,比方說我們耳熟能詳的“美國夢”、“登月計劃”、“一帶一路”等等。如果說我們軍工的幾大集團要調動大家的積極性,航天科技可以提“登月計劃、火星計劃”,他們30年內都不用再打雞血;船舶重工/工業提“航母計劃”造大船,至少30年不用愁;航空集團提“大飛機、發動機”一系列的計劃,怎么樣20年干不完。所以這也是為什么搞導彈的航天科工集團提出“高速飛行列車”計劃(中國航天科工是全球首個提出超聲速地面運輸系統的集團公司,對外宣布開展大于1000公里/小時運輸系統研究。)的原因,因為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已經沒有一個宏大的愿景與動聽的故事調動大家為之而奮斗了,兵器集團更甚,基本沒故事。從摩爾的話分析,科技的增長是被“忽悠”起來的,最主要的問題是,能“忽悠”大家相信你的故事與愿景,創新與激情被“忽悠”而帶動。從尤瓦爾.赫拉利這個猶太老司機的《人類簡史》中我們可以看到,其實整個人類社會,宗教、法律、貨幣、金融....這些又有哪一樣不是人類自己虛構出來的呢?所以這個社會需要虛構出大家都能相信的愿景,點燃大家的激情,彈藥這個行業更甚,搞導彈的人要搞飛車去了,這個故事該怎么講下去!
第二章 所謂的頂層設計
自然界沒有頂層設計,一切源于野蠻生長。 《自下而上——萬物進化簡史》
1 野蠻生長
??在西方的思想史上,把世界解釋為上帝設計和規劃的結果。但就算整個世界真是上帝設計的,我也只相信他設計了這個世界運行的規則,而發展、演化的歷程全由它自生自滅。就如宇宙大爆炸帶來的無盡混亂與折騰,最終落入宇宙如今所展示出來的形式。一直在想,如果真的有一個萬能的神,主宰了世間的一切,那么他的復雜度和計算量得多大啊,這藍色星球的蕓蕓眾生都只僅僅是宇宙中的一粒塵埃,這一粒塵埃都如此復雜,何況是整個宇宙。所以從復雜度上分析,我寧愿相信阿三的哲學,在所有的事物上都有一個掌管它的神,而不是一神論。
??我們總是希望事物的發展有一根主線,為達到某種結果,自上而下的決策與規劃,但是這并不是現實與自然界中優化的方法。自然界沒有頂層設計,一切源于野蠻生長。 生物要適應環境變化而謀求生存,它的手段在于變異,在許多種變異中通過自然的篩選得出,一步步逐漸演化至今天這樣的世界。而變異的多樣性,是決定這個物種能否繼續存活下去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高屋建瓴的智慧設計無法解釋生物和技術的演變,與生物謀求適應一樣,彈藥的發展必然是通過不同的方式變異(改進),不斷的在競爭中優化謀求存活。
??彈藥領域逃脫不了野蠻競爭,“中國在研的火箭彈比全世界在研究的項目都多”,從珠海航展上,我們的各大軍工集團展出的常規彈藥體系真的可以說很少有國家能與之匹敵的,在陸軍打擊彈藥體系內,航天科技集團A100、A200、A300、M20、CX-1系列火箭能覆蓋300公里內的打擊,兵器集團有122毫米、220毫米、300毫米、340毫米口徑火箭,打擊射程300公里,同樣航天科工集團也有自己的對陸彈藥體系,這種爆發式的野蠻發展雖然看似浪費,但卻是我們走向成功產業升級的必由之路,與生物的進化一樣,這個過程必然尸橫遍野但卻又無可避免。
??很多人認為,這些年中國社會不管是在制造業、互聯網等行業這么快速的進步,得益于我們在整體上的策劃、規劃與高瞻遠矚。比如說國產大飛機C919,成飛造機頭、沈飛搞尾翼、西飛弄機身、上海總裝,這都是原來規劃好的嗎?首先不能說沈飛不能造機頭而西飛不能搞尾翼,這也并不是一開始就能規劃的,相反,這正是由于這些年這些單位不斷的發展、不斷的提升各方面的能力,才有可能出現這樣的局面,形成這種自下而上的發展格局,其實,對于國家來說這是一種多么幸福的選擇。
??往往我們看到很多單位競爭同一個項目,很先進的技術同時有多家單位在競爭,并且技術水平都相差不多,這樣不會造成浪費嗎?但“整個發明的歷史就是一連串無止境的平行實例”(人類歷史學家阿爾弗雷德.克羅伯),看看幾百年前牛頓和萊布尼茨對微積分發明權之爭,再看看現在比比皆是的專利之爭,幾個團隊、十幾個團隊同時發明輪子的概率在極度的增大。這要么是大規模的冗余,要么是強大的巧合,只要到了該來的時候,這些東西就會被發現或發明。這看似野蠻而近乎殘酷的競爭,其實就如同生物界優勝劣汰法則一樣,它在加速著淘汰、加速著技術的發展,這是走向進步、加速進步從而走向生存的必由之路。
2 試錯
??人類憑空架構復雜系統的能力很差,人類擅長的是試驗,從試驗中獲得反饋、總結、改進,如同生物進化一樣生長。《Art & fear》一書中講到一個例子,“一位陶藝老師把學生分成兩組,數量組和質量組。數量組的學生最終得分只和作品數量有關,做 50 個得 A,做 40 個得 B;質量組得分只考察質量,只需要做一個,但是要做到完美才能得 A。結果學生做出的質量最好的作品,全都來自數量組,因為他們不斷地做,從錯誤中學習。而質量組總在做完美作品的理論推演,最終帶來了看起來完美的理論,和一堆什么都沒做成的黏土。”從質量組和數量組的測試,我們可以看到高屋建瓴的去規劃一個好的產品,并不一定能制造出好的產品,而通過數量的積累與提升或許真能得到質的提升。科技體如同生物一樣,在不斷的試錯、不斷的自我淘汰中得到提升,形成適應于它生存環境的特點。“試錯,是解決復雜世界中問題的一種強力進程,專業領導卻不然”[3]。
??彈藥/武器的發展或許大家都覺得更應該高瞻遠矚、考慮全面、保證未來多少年不落后,其實這本來就是一個偽命題,除非有參考,人并不擅長構架高瞻遠矚的系統,也沒有人能夠保證科技總會按照預測的軌跡進化,設計中唯一能保證的是產品比原來先進。彈藥/武器產品同樣需要在戰場(對抗)的環境不斷的改進、進化,才可能如數量組一樣制造出的是好產品,而如果總是糾結于這個性能不行、那個指標達不到,希望造成完美的產品,而遲遲不付諸實踐,那么必然如質量組一樣最終被淘汰。這個社會是缺少高瞻遠矚的人,因為人本來就不擅長于這個。我們很難從復雜紛亂的世界中看出方向,我們曾經以為這個時代應該是太空時代或者是原子時代,但事實證明,我們的時代是計算機時代、互聯網的時代。科學技術在不斷的進步,并且呈現出爆炸式的增長態勢,很多以前我們認為荒唐的設想都逐漸變成現實,比如AI、無人駕駛,而現在不再有人覺得它奇怪了,就連出租車司機都能預感到自己未來即將失業。很多人討論,互聯網時代的浪潮中似乎缺少了德國人、日本人的影子,這可能與這兩個國家推崇的嚴謹作風相關,互聯網需要的是行動迅捷與機敏,成功的互聯網公司不會花太多的時間討論創意,而是讓創意在嘗試和檢驗中不斷改善。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得先實踐,摸著石頭過河,畏縮不前必然沒有進步。
??由生物化學家轉為經濟學家的特倫斯.基萊(Terence Kealey)說:“在科學和政治界十分普遍的線性教條,科學推動創新,創新推動商業,基本上是錯誤的。它誤解了創新的源頭出現,事實上,它把關系弄反了。審視創新的歷史,你會一次又一次的發現,科學的突破是技術變革的結果,而非原因。”[1]弓箭的發明沒有利用任何牛頓力學計算,火藥的發現并沒有利用任何化學知識,蒸汽機的出現沒有借助任何熱力學的幫助,技術的進步都是來自實干家們在不斷的試錯中獲得的經驗,是偶然發現、逐漸進化帶來的技術,而新的技術為學界帶來了更多可供研究的東西,當然科學也不時的回饋技術。
??生命與科技這兩者都是基于無形的信息流動,它的本質不在DNA、組織和肉體等實體形式中,而是在這些實質形式所包含的能量與信息之無形組織中。[2]生命物種可以通過DNA完成克隆、復制,科技物體可以通過它的制造信息、設計圖紙完成建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生命物種與科技物體的進化,是通過在自然界/環境的試錯中最終把適應環境的DNA/信息保存了下來。試錯中得到的經驗,而這些居然都保存在了DNA里面,得出這樣的結論看似真的挺怪異。
3 不可缺少的粘合劑
??很多人認為,“彈藥的發展有一根主線,而總體設計是自上而下的決策與規劃”。上面分析了,自然界是通過變異而實現自下而上的發展,科技體一樣是自下而上的發展。數學運算時除法比乘法難,幾個質數相乘得出答案很容易,小學生就會做。但要對一個大數做分解質因數,最超級的計算機也會卡殼。至下而上好比是做乘法,自上而下好比大數分解質因數,孰難孰易不難分辨。同樣的道理,要求總體設計去引領部件發展就如同讓你去分解一個大數一樣,本身來說就是一件非常非常難得事情,或者說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彈藥各個部分獨立發展,那要成為一個整體,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進行結合,從某些意義上講這就叫總體設計,但我認為總體設計其實就是粘合劑,它的作用是挺重要的,我想用比特幣發明的事來闡述下,技術需要結合,同時這也是屬于總體素質與榮光。
??比特幣的發明應該是這些年比較重要的一個事,由中本聰發明,特幣不依靠特定貨幣機構發行,它依據特定算法,通過大量的計算產生,比特幣經濟使用整個P2P網絡中眾多節點構成的分布式數據庫來確認并記錄所有的交易行為,并使用密碼學的設計來確保貨幣流通各個環節安全性。其中非對稱加密、點對點技術、哈希現金這三項關鍵技術是比特幣發明所必不可少的,但沒有一項是中本聰發明的,這與其說是運氣,不如說是中本聰恰好具備發明比特幣的全部素養,正如有人事后評價說:“要想開發出比特幣,必須:1、對貨幣有非常深入的思考;2、要了解密碼學;3、認為比特幣這樣的系統從理論上是可行的;4、要有足夠的動力將這個理念開發成實際產品;5、編程能力出色,能夠保證產品安全;6、有足夠的社交技巧,才能圍繞這個產品創建一個成功的社區。密碼學圈子能符合前三個條件的人已是鳳毛麟角。[4]
??在上面的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出,你可以不是關鍵技術的突破者,能做好技術的粘合進行創新,仍然會有大的突破。上面總結的那幾條,同樣是對優秀設計人員提出的要求,成為一個優秀的總體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術、對技術的深入思考、執著的信念與動力、優秀的溝通能力。 相對于前兩項,我覺得執著的信念與動力是最為難得的,這可能也是那些牛人區別于普通人不同的地方。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王澤山院士,在冷門的火炸藥專業里干出了輝煌的事業,在常人看來火炸藥這種專業冷門、危險、枯燥而難于出成果,在我們上學的時候大家一般調劑才會去這種專業,在這種領域幾十年的堅守并保持旺盛的科研欲望確實不可思議。
第三章 技術終將趨同
??技術的發展符合熱力學第二定律,總是由高技術的領先企業向落后的企業擴散,反之則不能。與牛頓力學體系中改變自身狀態需要額外的能量相反,世間萬物都需要額外的能量和秩序來維持自身,即所有的事物都在緩慢的分崩離析。
1 技術的熱力學第二定律
??熱力學第二定律也叫熵增定律(熵這個詞解釋起來很費勁),通俗的理解:自然狀態下熱量是從高溫物體流向低溫物體,且是不可逆的。技術的發展,符合熱力學第二定律,總是由高技術的領先企業向落后的企業擴散,反之則不能。從人類文明的開始,不管是西方還是東方,世界上很少國家、企業能一直能保持持續的領先,從大時間維度看這是一個震蕩、波動而螺旋上升的過程,或許這種“技術的熱力學第二定律”這才是技術推動的源動力,因為有不平衡而擴散、由擴散而導致發展。歷數世界領先的國家或人種,兩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中華文明、阿拉伯文明、歐洲文明....這些文明悉數登場,卻沒有那一個文明能一直占據著統治地位;這幾百年的企業發展歷史,從東印度公司、洛克菲勒石油帝國、通用公司、索尼、IBM、微軟、谷歌,這些在各自的時代富可敵國的公司也敵不過時間而成為過眼煙云,但是只要在各自的時代燦爛過,誰又真的會在乎茍且的永生呢? 我們往往在想,如果當年怛羅斯之戰中阿拉伯沒有俘獲唐朝的那些技術工匠,他們可能得推遲幾百年才能掌握火藥和造紙術;如果沒有克格勃特工盜取美國人的原子彈技術,可能俄羅斯也不會那么快掌握核技術。我承認歷史很多時候具有偶然性,但是也存在必然性,從大的方向上看,沒有人能阻止技術的擴散。以前我們阻止不了火藥、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技術向西方傳播,同樣西方從文藝復興后發展起來的技術也無法向我們屏蔽,這是因為技術的發展有其源動力,要限制這一源動力的推動所要付出的代價是必然的。聯合國流氓五國一直限制的核技術擴散,但也沒有阻擋住阿三、老巴和三胖子他們對擁有這項技術的熱情與決心,只要有輪子發明了,哪怕再限制、再封鎖,獨立重新發明輪子也將是必然的。
??很多文章小說,用不同的視角來解釋這個世界上發生的事情和規律,“任何歷史都是當代史”,不過分析這些問題時,大家的思路都是出奇的一致:拋開繁冗復雜的具體歷史的細節,從一種必然性的角度分析事件的必然性(當然這種分析難免有點事后諸葛亮的感覺),中國和世界的歷史證明,歷史絕對不是“一堆偶然事件的堆積”,而是有其內在的客觀發展規律的。姜戎在《狼圖騰》中,用狼性文化與牲畜文化來解釋中國幾千年朝代的變遷,當中華文明的牲畜性超過狼性時,那么強勢的狼性文明就要侵略中原,如兩宋、五代十國;當中華文明的狼性文化占主要時,就會對同樣狼性的游牧文明就行打擊,如兩漢與明朝。忘記了是哪一本書,從金融的角度,解釋了在美洲的白銀大量中國,而強大的明朝出現經濟危機走向衰亡,而清朝的衰敗源于在世界處于金本位替代銀本位過程中,從這些角度看這兩個朝代走向必然的崩潰。作為一個純理工男,我想用熱力學第二定律來解釋這些,看似也能。
??物理學發展到19世紀末期,一切物理現象似乎都能夠從相應的理論中得到滿意的回答,一切力學現象原則上都能夠從經典力學得到解釋,電磁現象的分析,已形成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這是電磁場統一理論,至于熱現象,也已經有了唯象熱力學和統計力學的理論,它們對于物質熱運動的宏觀規律和分子熱運動的微觀統計規律,幾乎都能夠做出合理的說明。總之,以經典力學、經典電磁場理論和經典統計力學為三大支柱的經典物理大廈已經建成,而且基礎牢固,物理大廈已經落成,所剩只是一些修飾工作。這種思想當時在物理界不但普遍存在,而且由來已久,但后來的事大家也都清楚,也許那段事件可以稱之為黎明前的黑暗吧。所以說技術的發展也與熱力學不一樣的地方,在趨同后(或者說沒有明顯的進步的時候),技術不會像熱力學歸于一片死寂,它仍有可能像宇宙大爆炸一樣無中生有的再次爆發、再次擴散,讓技術的發展持續不斷的進步。
??核武器已經出現超過70年了,真正意義上的洲際導彈也有60多年,按照十九世紀的物理學家所說的那樣,“彈藥/導彈”的大廈已經落成,所剩只是一些修飾工作,但或許也如十九世紀末的物理學那樣,這只是黎明前的黑暗,它在等待下一次爆發。
2 奧卡姆剃刀
??14 世紀英國薩里的奧卡姆(William of Ockham)對當時無休無止的關于“共相”、“本質”之類的爭吵感到厭倦,于是著書立說,宣傳只承認確實存在的東西,認為那些空洞無物的普遍性要領都是無用的累贅,應當被無情地“剃除”。他所主張的“思維經濟原則”,概括起來就是“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因為他叫奧卡姆,人們為了紀念他就把這句話稱為“奧卡姆剃刀”。這把剃刀出鞘后,剃禿了幾百年間爭論不休的經院哲學和基督神學,使科學、哲學從宗教中徹底分離出來,引發了始于歐洲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科學革命,最終使宗教世俗化,形成宗教哲學,完成世界性政教分離,成果表明無神論更為現實。同時,這把剃刀曾經使很多人感到威脅,也被認為是異端邪說,奧卡姆本人也受到傷害。然而,這并未損害這把刀的鋒利,相反,經過數百年越來越快,并早已超越了本來狹窄的領域而具有廣泛的、豐富的、深刻的意義。(奧卡姆剃刀原理)
??我們回看彈藥的發展,看看奧卡姆剃刀有多么的強悍。從我們使用火炮開始,經過幾百年的發展,火炮口徑繁多,就歷史文章中經常出現的口徑來說,各大國曾經裝備過和正在裝備的口徑有20、23、25、27(28)、30、35、37(38)、40、45、47、50(51)、57、60、70、75(76.2、77)、81(82)、85(88)、90、94(95)、100(102)、105、107、114(115)、120、122、125、127(128、130)、140、150(152、155、160)、175(178、180)、200(203、210)、240、254、280、305、320、330、340、343、356、380(381)、406(410)、457(460)、510、540、600、800、914(口徑單位為毫米)。在此我不想贅述口徑的發展歷程,但到現在保留下來的口徑屈指可數。以美軍為例,美國陸軍只保留25毫米機關炮、105毫米線膛坦克炮、105毫米榴彈炮、120毫米滑膛坦克炮,155毫米榴彈炮和227毫米火箭炮等六種口徑的火炮,以俄羅斯為代表的原華約國家基本也保持了與美軍類似的口徑序列。不論是哪個公司或國家,在經歷過野蠻生長、百花齊放后必然會出現這種技術上的歸攏,在戰場的環境中篩選與改進,通過奧卡姆這把剃刀剪掉那些不必要的部份,以一種簡明的架構呈現出來。
??利用這一原理,在大型復雜的技術上,工程師一般都會采用成熟平臺,針對不同市場或用戶需求,進行改進設計。大眾汽車旗下捷達、寶來、速騰和邁騰等品牌,具有基本類似的框架及底盤,改動發動機和排量,再根據目標客戶重新設計外形,最后配以不同檔次的內飾和電子設備,外形就不盡相同了;中國的北斗導航衛星、遙感系列衛星甚至嫦娥一號,都是在東方紅3號平臺基礎上設計出來的,在一個航天器平臺基礎上加以不同的有效載荷,看似用途迥異的衛星可以在一個平臺基礎上研制;運載火箭則在一個平臺基礎上,通過捆綁助推火箭實現更大的推力,中國長征二號系列火箭都是二級火箭,長征三號系列則是三級火箭。在不同的領域,似乎大家都從某一基型產品而進化,同時遵循“如無必要,勿增實體”的原則。
??說到彈藥/武器領域,大家都特別佩服老毛子的總體設計,感覺他們用性能很挫的部件設計出總體性能較高的產品。從上學的時候開始,這種傳說和神話就不斷的充斥于耳,更有甚者說他們的那些學者都是用數學公式推導這那之類的,總歸來說,我覺得是“毛吹”(與梅吹類似)。不可否認,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幾十年冷戰的高度對抗,他們對戰爭、戰場的理解程度遠比我們高明;通過上百年高強度的戰爭,彈藥/武器得到了長足的歷練,一代一代工程人員的技術沉淀,在總體設計、對數學在工程的實際應用我們是有一定的劣勢;他們在工程上那種極簡主義設計,在部件通用性、可大規模生產性上的設計思想確實值得我們借鑒。但反過頭來看看老毛子在軍工方面的發展,人才凋零、吃盡老本,超過它并不需要多少時日。
3 再也回不去的低端市場
??借用《創新者的窘境》里的一個案例,講講我們是怎么被趕向高端市場,而又心甘情愿的放棄低端市場。這個案例雖然講的是鋼鐵行業,但并不僅僅適用于鋼鐵行業,如果仔細的想想,所有的行業都是這樣。[5]
??在20世紀60年代時,小型鋼鐵廠生產出的鋼鐵質量很差,因為它使用的原料是廢鋼,因此小型鋼鐵廠唯一能找到的一個市場可能就是鋼筋(螺紋鋼)市場了——它在質量、成本和利潤率等方面均處于市場最底端。對成熟企業而言,這是最沒吸引力的一塊市場,這個市場利潤率很低,綜合性鋼鐵制造商幾乎是迫不及待地擺脫螺紋鋼業務。但小型鋼鐵廠其成本結構與綜合性鋼鐵廠截然不同:折舊率極低,沒有研究和開發成本,銷售、管理開支很低,還能從中贏利。
??一旦在螺紋鋼市場站穩了腳跟,那些最野心勃勃的小型鋼鐵廠,便會以與綜合性鋼鐵廠完全不同的視野來看待整個鋼鐵市場。小型鋼鐵廠占據的螺紋鋼低端市場對綜合性鋼鐵廠完全不具有吸引力,而小型鋼鐵廠對高端市場的看法卻是,獲取更大利潤、更大銷售額的機遇就在它們的上方。在利益的刺激下,小型鋼鐵廠會努力提高產品的冶金質量和強度,并加大對設備的投資以生產出更多的產品。
??正如圖中的軌線圖所表明的那樣,小型鋼鐵廠接下來立即對位于它們上方的大型鋼條、棒材和角鋼市場發起了沖擊。到1980年,小型鋼鐵廠已經占據了螺紋鋼市場90%的市場份額,以及鋼條、棒材和角鋼市場30%的份額。在小型鋼鐵廠發動進攻時,鋼條、棒材和角鋼是綜合性鋼鐵廠生產線上利潤率最低的產品。因此,綜合性鋼鐵制造商再次幾乎迫不及待地擺脫了這項業務,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這個市場已經完全是小型鋼鐵廠的天下了。
??一旦小型鋼鐵廠在鋼條、棒材和角鋼市場上的地位得以確立,它們便繼續向更高端的市場進攻,這一次它們的目標是結構性鋼梁市場。1995年,綜合性鋼鐵制造商伯利恒公司關閉了旗下最后一家結構性鋼梁工廠,將這塊市場拱手讓給了小型鋼鐵廠。
'破壞性小型鋼鐵廠鋼鐵技術的發展軌跡'
??拋開政治層面,如果時間的維度再放大一點來看待技術,所有的競爭者技術將趨同,而擁有成本優勢的大量下游企業將競爭占領上游企業當前的領地。以這樣的觀點來分析彈藥/武器行業的現狀,把時間的維度放大點,我們可以作如下推測:民企首先只能接一些軍工研究所不干的活,比如說零件、電路、結構等加工生產之類;一旦在這些低端市場站穩了腳跟,那些最野心勃勃的民營企業,便會以軍工研究所完全不同的視野來看待整個行業。民營企業占據的低端市場對軍工研究所完全不具有吸引力,而民營企業對高端市場的看法卻是,獲取更大利潤、更大機遇就在它們的上方。所以民營企業會不斷的向這個行業的高端市場發起沖擊,從零部件加工至部件生再到總體設計與系統集成。這一過程在彈藥/武器行業其實正在上演,不管你怎樣努力、加班加點,這種單位組織形式的差異、結構成本的差異注定了民企必然會一次一次的向這個領域發起沖擊。同樣的道理,軍工系統內部一樣存在這樣的挑戰與競爭,很多人會認為這是無序的競爭,但如果真的以戰場為導向,競爭絕對不會是無序,而是通過戰場這個市場對技術和企業進行梳理,這往往對于行業是好的,就如生物一樣被自然界給無情的梳理,生存下來的必定是最適合的。按照計劃經濟規劃下的原第二、三、四、五機械部,再到后來的航天科工、航天科技、船舶重工、船舶工業、兵器工業、兵器裝備,真的就是適應的技術組織架構和分工嗎?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很多時候在想,如果一個產品,如果技術已經成熟到泛濫,我們應固守原有的市場,還是囤積資本向更高端的市場突圍?我想作為一個企業、單位的領導者必須要面對的問題,不管誰做這樣的決策,應該都離不開強有力的數據支撐,但千萬拋棄情懷(情懷與一個人的經歷相關,但非常影響對事物的客觀判斷)。能否繼續干原有的低端市場,取決的是比你更具有成本優勢的企業是否已經能和你競爭,如果能,那這個市場早晚都是要丟掉的,而如果不能,給對手設置障礙、繼續在里面賺取利潤;其實這條原則反過來也適用,如果你作為下游的企業具備向高端市場突圍的技術能力,那么成本優勢將是壓垮那些上游企業的最致命一擊。在競爭上,技術層面是一個層次,但以大維度時間來看待技術,技術終將趨同,這一點看我們國家是怎么追趕歐美的就能體會到,時間必將技術水平拉齊,而具有數量優勢、成本優勢、或者說是能接受更低利潤的才能生存。所以我們可以回看我們曾經做過而現在放棄的事,并不是別人逼著你放棄,而是你主動的放棄、走向更重要利潤更高的領域。
??我們有幸在這樣的變革時代,見證這追趕過程的這一段一段歷史,看看時間是怎樣淘汰那些原來領先的企業,而那些企業又是怎么一步步被歷史遺忘。這些年,去過很多兵工廠,都有過輝煌的歷史,甚至有些單位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清末的江南制造總局、民國時閻錫山的兵工廠。其中有這樣三個兵工廠,給我帶來了無法磨滅的印象:
??第一個是南方某兵工廠,在那做測試,我們抱怨他們的技術工人怎么什么都不會,他們工頭說“她會打字,這都是技術工種了”。這些年,南方的經濟發展對這些體制內工廠的沖擊巨大,造成技術人員的大量流失,一旦連技術都沒有的工廠,等待的命運除了被施舍,只有淘汰。
??第二跟是東北某廠,據說這個“單位平均年齡49了”,我想再過10年那單位也就都該撤了吧,一個大家都等著退休的企業,暮氣沉沉能有發展?這或許也與東北地區的整個大環境相關。
??第三個是西南某廠,和來接機的師傅在車上閑聊,他說他工作30多年,每個月才拿1700塊,技術工人也就在2000~3000,在這個房價如此高的年代,這么低的工資,生存尚難談何發展。
??去的這三個地方南方、東北、西南,或許也代表了不同地方所面臨的不同形式與問題,但內容的實質卻是相同,發展困境,低端技術市場所面臨的問題。或許我們會認為這些企業的存在沒有必要,但我們不能不看到這些企業在轉型過程中的努力,它們或許能成功呢。如果反過來分析這些單位所面臨的困境,在這樣的利潤下都能生存下來,如果沖擊稍微高一點的市場,去獲取更多的利潤,那么前途卻又是一片光明,當然也有可能無功而返,陷死在低端市場,這樣的話就只有等待淘汰。就如同自然界一樣殘酷的現狀,不適應即淘汰。
第四章 技術與制度的沖突(未完待續)
技術變革能提高生產率和生活水平,所以很受歡迎,且很快便被采用;而社會變革則由于要求人類進行自我評估和自我調整,通常會讓人感到受威逼和不舒服,因而也易遭到抵制。[6]
??文化進化通過引入新工具、新思想或新制度能夠在幾乎一夜之間就改變整個社會。只要看看蒸汽機是如何在19世紀時改變了整個世界,看看內燃機在20世紀時如何發揮作用,再看看今天核能和計算機又是如何使我們的環境大為變樣,你就不難理解愛因斯坦為何要警告我們:人類現在面臨的要么是新的“思維方式”,要么是“空前災難”[6]。在我看來,整個人類社會變革的根源在于,生產力變化快而生產關系變化慢。技術變革能提高生產率和生活水平,所以很受歡迎,且很快便被采用;而社會變革則由于要求人類進行自我評估和自我調整,通常會讓人感到受威逼和不舒服,因而也易遭到抵制。
??以前我們總說,先進的社會制度與落后的生產力是我們的主要矛盾,我想這估計是有史以來唯一一次這樣定義的。如果一種社會制度、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它必然不是先進的,先進的應該代表適應,能夠推進其他方面的發展,就如先進的技術推動社會進步一樣。制度是否先進取決于是否限制生產力,在小區門口賣煎餅大媽哪里米其林三星大廚那樣的流程可算不上好的制度;路邊修自行車的師傅那,6S管理也不可能會是先進的管理。恰恰相反的是,我們在很多領域不顧自身的狀態,真的這么做了,流于形式并且頭頭是道,這樣的例子不管是國家還是公司,真的還不夠多嗎?(最為可怕的是我們大部分人明明沒有信仰,明明覺得很多事情不合理,但在正式的場合卻都能表現的無比擁護與忠誠,人應該忠于自己的內心而活著,要不真是行尸走肉。)
??一直在想,什么是技術與制度相適應?在國家層面上,納粹時期的德國在那種狂熱的民族主義、集權統治下,創造了遠比其它國家先進的技術,各種黑科技層出不窮,虎式坦克、V1、V2火箭、Me262噴氣式飛機,哪一個都是引領二戰后武器發展的方向;冷戰時期的蘇聯在那種專制的制度下同樣也創造出了輝煌的科技,第一顆人造衛星、第一次載人進入太空...在成就上一點也不遜色于自稱體制先進的美、英,雖然兩者都是最終而失敗,但在技術上并未展現任何劣勢。在公司上,Web設計師Manu Cornet在博客上畫了一組美國科技公司的組織結構圖:亞馬遜等級森嚴且有序;谷歌結構清晰,產品和部門之間卻相互交錯且混亂;Facebook架構分散,就像一張散開的網絡;微軟內部各自占山為王,軍閥作風深入骨髓;蘋果基本上一個人說了算;龐大的甲骨文,臃腫的法務部顯然要比工程部門更加重要。這些公司在管理、組織架構上不盡相同,但這并不影響各自在自己的領域內引領技術的發展,我們也無從分辨哪一種架構更好。是否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技術與制度是一個共生體,先進的制度應該具有與技術共同進化的能力,而不是限制技術的發展,而它是否先進與制度所代表的組織結構形式無關。
??工作這些年,見過很多優秀的團隊,有些團隊和蘋果的組織架構類似,“喬布斯”掌控并安排了一切,達不到要求的直接淘汰,所有人戰戰兢兢高度緊張,但確實也干出了很多讓人欽佩的成績;有些團隊和AMAZON的組織架構類似,等級森嚴而有序,看起來有理有條的,這樣的團隊一般適合做大項目,單線程作戰;現在更多的團隊像GOOGLE,結構雖然清晰,產品和部門之間卻相互交錯且混亂。在這么多優秀的科技企業組織架構中分析,沒有完美的組織架構,也沒有什么組織架構是可以直接借鑒或直接用的,改革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而論,自上而下的強行推進改革,很難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未完待續
第五章 群體特性(未完)
不論你多了解水的化學特征,它都不會告訴你任何有關旋渦的特征。一如所有涌現的事物,漩渦的特性來源于大量共存的其他個體。[7]
第六章
第七章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