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到底是什么樣子的?這個問題一直是很多重大突破的根本動力。我個人也一直認為學習和實踐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看清這個世界的本來面貌。如果沒有人,或許我們看清世界要容易的多,可是,要是沒有人,看清這個世界又有什么意義?有了人,想看清這個世界的難度就無限的放大,因為別人的主觀世界對于我而言就是客觀。一個客觀的物理世界映射到每個人的主觀里都是一個與眾不同的獨特的世界。你想要看清的世界的樣子,不僅需要看清物理世界,還需要你看清每個人的主觀世界,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就是嘗試去看到別人的主觀世界,精確地說是看到別人主觀世界的一角,而且是獨特的一角。他所選擇的人,都是一些與眾不同的人,其中大多數人都是“精神病人”。如此特別的書,僅僅是作者的意圖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讀了之后,更覺得物有所值,讓我腦洞大開。
全書是由一個個案例組成。每個案例都是對話的形式,文字簡單、平實,正是這種簡單平實的對話,講述出來的一個個突破認知的觀點才特別的打動人。
一些案例讀的時候,有一種毛骨悚然、脊背發涼的感覺,比如“三只小豬”,這個案例講述的是一個軀體內住著三個人格,這三個人格獨立存在,相互之間是兄弟、兄妹關系,剛開始看的時候覺得有點怪異,看到人格死亡時覺得悚然,全篇讀完,覺得很悲傷。
一些案例,讀了之后,讓你忍不住想要去嘗試一下,比如“蘋果的味道”,這個案例講的是一個小伙子閉關的事,如果不看案例情節,一聽到“閉關”二字,你一定會覺得非常搞笑,看了案例主角的自我分析和實踐感知,你會覺得很神奇。案例的主角通過“閉關”(斷掉外界聯系、只吃饅頭和清水,時間甚至長達1個月),找回了感覺,甚至感受到精神,其中吃蘋果的感受描述極其細膩,讓人覺得特別的真實,讀了之后,我一度準備嘗試一下。
還有一些案例,讀了之后,讓人深受啟發。比如“人間五十年”,案例的主角對所謂的預見的見解:“我們并不是眼前的這一點點,而是一大段線性中的一個點,往前、往后都是客觀存在,…”,讀這段話的時候,我好像感覺到視角的拉伸,我們由很多的點組成,這些點都是我們過去的積累,有我們想要的,也有我們不想要的,有我們知道的,也有我們自己都沒意識到的,每個點與當下的時空發生反應,反應之后,有些力拉著我們往家庭,有些力拉著我們往事業,有些力拉著我們往高尚,有些力拉著我們去墮落,各種各樣的作用力,這些作用力綜合之后,我們未來的點會注定落在一定的區間內。這個區間是可以預見的。
再比如,“還原一個世界”,案例主角在研究瑪雅文明時的獨特思考方式和堅持精神,增長知識的同時還特別的勵志。
書中的每一個案例都很獨特,我就不一一列舉了,大家有興趣自己去看。
人是社會性動物,因此,我們要想很好的生活,免不了要去了解別人。讀了《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會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換位思考的重要性。換一種說法,就是看清楚世界的樣子很重要。怎么做呢?
作者在“朝生暮死”的篇章里介紹了自己的做法,對于我而言很有啟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也稱為氣場。想要了解別人的時候,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和情感,全面壓縮自己的空間,從而讓別人的空間擴大到自己的周圍,進而進行感知。這其實就是謙卑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我們很容易理解別人。這種做法,有一個缺點,就是容易被別人的思想侵襲。作者克服這個缺點的辦法就是“朝生暮死”。我個人認為,要克服被撕裂的感覺,關鍵是有一個高遠的目標,這樣才能統籌所謂分裂的思想。羅胖常說一個人成熟與否,關鍵看是不是能夠同時容納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且運用自如。其實,說到底,就是格局高不高。站的很高,很多你看到的矛盾就不會當成問題,否則就會深陷其中。你是營業員,你會和其他營業員發生矛盾,如果你是總經理,你就不大可能和一個營業員發生矛盾,營業員所謂的天大的問題,對你而言不過是毛毛雨。所以,我們要想更好地了解別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更高的視角,這樣才能包容別人。
一些人被當成精神病人,不是他們真的有病,而是我們自己的視角不夠高,不能夠容納他的思想,一旦容納,自己就會被撕裂,這樣我們自己反而成為了真正的精神病人。我讀《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常常有些驚心的感覺,應該是源于此吧。
(文:凌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