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著燈,手指不停,思想就在鍵盤上跳躍。
又是一串葡萄,一次獨處。
室內花香散逸,花瓣凋零,時光穿梭,魚兒歡游。
打開一段音頻,是機器人的朗讀聲,又隨手關掉,還是安安靜靜吧。
不由自主開始想起埋頭苦學的她,出門在外的他,與時間長度無關,惦念是暖的。
窗外越來越黑,月亮爬出云層,非圓非滿,清冷的光,清涼的風,把一個夜晚送至燈影下。
停頓,又繼續,手指磕磕絆絆是因為心在遲疑。
很清楚自己一直有一個比相貌更讓人憂慮的缺點,四個字“自以為是”。
認識自己真的很難,也需要巨大的勇氣。畢竟人都是自戀的,我也是。
為了證明“我是對的”,誰不曾耗盡一生?
對的被自己證明了是“對的”,錯的也被自己正明了是“對的”,然后此生結束……
就像羅胖說過的,很多時候人的態度并不是行為的指導,反而是為自己已經有的行為做出的解釋。
當一個人有一項陋習,自己明明知曉,無奈卻總是改不了,怎么辦呢?TA就會為這項陋習找出支撐點。
比如,有人抽煙喝酒自知無益健康,卻無法戒掉,于是就會有意無意對人對己說:人生不過幾十年,不及時行樂怎么對得起自己?然后抽煙喝酒繼續…
你看,用及時行樂的態度,支撐自己無法改正的行為,多有趣。
這樣的認知不協調是深藏在基因里的一種病吧?人人都有。
不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