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梅麗爾·斯特里普,《朱莉與朱莉婭》將失去80%的成色和吸引力,余下的20%僅僅是雙線故事展開的方式。
梅姨自帶氣場,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也的確如此,1940年代朱莉婭跟隨在美駐法大使館工作的丈夫來到巴黎,首先傳出的是梅姨的聲音,車子在巴黎街道穿梭,丈夫在教她法語日常用語,爽朗、富有感染力的笑聲和復述法語詞句的聲音,帶有那個年代美國婦女特有的自信與坦蕩從車窗中飄出,散落巴黎的街道。
一個具有異域氣質的外國女人來到了時尚、優雅的藝術之都巴黎。朱莉婭自帶打破規矩的氣質,從下車到進房間,再到拉開窗簾,打開窗戶像著寬闊的馬路宣告自己的到來。一切都預示著,這個女人將給巴黎帶來新的氣質。
因為喜歡吃而更愛巴黎的朱莉婭,想去學法國烹飪,由此闖入由法國男人占領的廚房,一開始的笨拙和不適,并沒有打倒這個大大咧咧的美國女人,她苦練技藝,竟比同期所有學員做得都好、都快。因學校女主管作梗,她遲遲未能拿到畢業證書,參加大使館外事活動晚宴時接碰到的兩位女士一起談及寫法國烹飪書的事。她們想寫一本介紹法國烹飪的書,獻給沒有菜譜的美國人。出版社希望她們找一個美國人的合著者,于是朱莉婭就成了三人組的一員,開始了波折叢生也趣味橫生的創作歷程。
時間跨越到2002年,生活在華盛頓的朱莉,搬家時從母親那意外得到一本“古董”的菜譜書——《掌握烹飪法國菜的藝術》。此書就是朱莉婭最終寫成的書,后來朱莉婭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著名女廚師。
朱莉是一名政府雇員,每天接聽投訴熱線,工作枯燥而無聊。為了擺脫這一成不變的單調生活,她決定按《掌握烹飪法國菜的藝術》中列的菜譜,用365天時間做524道菜,并將過程、體驗、收獲用博客記錄下來。
那時還是博客興盛天下的時代,因寫博客而成名,是那個年代人們津津樂道的成功故事。網絡封閉的古巴就有一位寫博客向全世界介紹古巴真實的生活的女子——亞尼·桑切斯,她的博客“Y世代”每月的點擊量逾百萬,她也因此蜚聲海外。《朱莉與朱莉婭》上映的2009年,推特已經在歐美博興,在中國微博也開始興起,不過博客還有很大的市場。
《朱莉與朱莉婭》講述的不僅僅是不同時代的兩個女人與美食的故事,更為深層的是講述堅持的故事。持續的、專注的堅持做一件事情,無論過程多么艱難,甚至成功也只是瞬間的歡愉,然而人生卻因之脫離了平庸,成為有紀念意義的一段時光。
出版《掌握烹飪法國菜的藝術》一書的女編輯因下雨而不能拜訪朱莉,讓朱莉精心準備的晚餐像一個破滅的華麗肥皂泡一樣虛幻和不真實,且易碎。與丈夫吵架,心灰意冷之后,朱莉繼續堅持完成自己的計劃,繼續寫自己的美食博客。之后有了《紐約時報》的采訪,有了眾多出版社出書的邀約,成功的喜悅來得突然而又水到渠成。
然而,極盡歡愉的末尾是,她接到電話得知,依然在世的朱莉婭并不喜歡朱莉做的一切。一直以朱莉婭為導師為精神指引的朱莉不能接受這個結果,但她仍然繼續著自己要做的事,朱莉婭的觀點是朱莉婭的,而朱莉的生活是朱莉的。就像朱莉婭在巴黎一眾男廚師中鶴立雞群,她不在乎規則,她是來打破規則的。朱莉婭那一代人對烹飪的理解和朱莉是完全不同的,朱莉婭不能理解朱莉,她成了規則的守護者,而朱莉則成了規則的打破者,雖然他們只是按照朱莉婭的菜譜做了524道菜而已。
嚴格地說,朱莉婭是具有開創性的,她不僅將法國烹飪藝術介紹給沒有菜譜的美國人,還進行了創造;而朱莉則僅僅是按照菜譜做了524道朱莉婭書中提到的菜。在這里,朱莉婭應該感到欣慰才是,因為沒有菜譜的美國人按照她的菜譜在做菜。然而,她為什么不滿意呢?認為朱莉只是循規蹈矩,沒有創新?這里是影片頗耐人尋味之處。個人認為,這是美國女性獨立意識的覺醒,朱莉婭感覺受到了侵犯,而朱莉則覺得自己有這樣做的自由,她是在尋求自我的完滿和完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人生和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價值觀和生活原則。一言以概之,朱莉的歸朱莉,朱莉婭的歸朱莉婭。不同人的生活方式和選擇沒有高下之分,也沒有優劣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