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思維邏輯混亂,說話跳躍,和人聊天往往從張三快速轉到李四,別人跟不上我的節奏,不明所以。
我因為邏輯混亂,工作總結寫不好,給領導匯報常常惹領導一頓批。我羨慕那些出口成章、條理清晰的人,甚至找老公也想要挑一個思維縝密的男人。
這世上總有些人短時間內就能一件事情梳理出一二三點,揮灑自如講出。
每每此時,我總是羨慕得要死。我也想成為這樣的人。
切實有效的方法
上個月跟著龍兄學演講。龍兄31歲,擔任過頭馬國際演講會亞洲區顧問;2015年美國拉斯維加斯凱撒皇宮酒店,他帶領團隊參加第84屆頭馬全球峰會,獲得世界第一大區榮譽。
他從小在農村長大,上大學前沒坐過火車和飛機,不敢當眾說話,更別提當眾演講,甚至用英語演講,最后還成了一名雙語培訓師。這些是他從不曾想到的,也讓他曾經的老師們驚呆了。
龍兄2008年大學畢業后,和很多年輕人一樣,對前途充滿迷茫,找工作四處碰壁,不會說話,不會溝通,最后在一家小公司實習,前途一片黯淡。那時他的夢想是找一份月收入4000的工作。
偶然的機會,朋友帶他到一個演講俱樂部,整個演講活動中大家都不用中文演講,外語如同母語般流利。龍兄大受震撼。然而當他被叫到臺上時,他胡言亂語講了一通,腦子一片空白。
活動結束后,受到刺激的龍兄確立了自己的目標:提升英語演講能力。
他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能量化、能實現、在規定的時間范圍內有的放矢行動。
他做出操作性極強的“量到質變表”,每天具體一件小事或幾件小事,“小行動大成就”,從量變到質變。
在海水沒有漫過之前,務必修煉自己,踏實學習。
他從那個只見過家鄉小河溝的羞怯男孩,蛻變成給企業做培訓,用英語流利演講的自信男人,把生活過成了我們想要的詩和遠方。
有目標功利性行動
優秀是一種習慣,思維模式是一種習慣,人生態度是一種習慣。
我們生活在一個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時代,知識更新迭代,我們都渴望成功,經歷精彩人生。我們要終生學習,跟得上這個讓我們眼花繚亂的世界。
我自詡是終生學習者,活到老學到老,學了很多課,報了很多班,生活卻依舊。學習并沒有給我的生活帶來多大起色。
因為我們是成年人,我們不可能如學生那樣有大段時間學習。我們要學對我們有用的內容,要功利性高效學習。
我如大多數成年人一樣,工作后幾乎不再學習。但是今年,我做了一件讓我和認識我的人刮目相看的事:連續考過了從未涉足過的基金和證券從業考試,全部一次性通過。
這對于年已40的我是挑戰,更是鼓勵。
我用任務驅動學習,給自己定下目標。
根據考試時間,我把一本書分成每周看多少章節、多少頁,做幾套題,聽幾節視頻課,都做了細致規劃。大目標拆解成小目標,每天完成規定的任務,早上先解決當前對于自己最要緊的事情,把任務首先完成,剩下的時間工作、看書,晚上睡覺前再快速復習。
小目標逐個完成,內心充實,避免了焦慮,十足的成就感。
懈怠和懶惰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情緒。遇到這樣的情緒,可以適當放松,聽音樂,見給自己鼓勵的朋友。想象一下自己成功后的樣子。把成功的畫面牢牢印在心里。潛意識中,你會努力向你刻畫的方向發展。
我就想象通過這些考試,我可以兼職去做相關業務,我可以接觸到一個全新的領域,我可以通過它賺錢,我可以向別人吹牛。
想想就動力爆棚。
找對方法,找準目標,找自己需求的知識去學習,把知識轉化為動力,讓知識為自己服務。
上帝的規則是,先給痛苦,然后給出路。
你只看見我吃肉,看見我吃過肉的滿嘴抹油的嘴,卻不知道我為了隨心所欲地吃肉曾經掉過多少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