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磕2017最后99天】 9/99
關鍵詞:計劃、學習能力
今日閱讀:《把時間當作朋友》第3章 管理~第4章 學習 P89~P150
今天讀書時腦袋昏沉沉的,也許是因為下午犯困,也許是因為中午去了一家新開業還沒完全散味的shopping mall逛吃逛吃,導致我看這書越看越困,越看越乏味。
不過自己還是能勾記住自認為有意義的話語……
長短計劃,結合并行
書中一會兒強調不要給自己制定時間段太長的目標計劃,一面又強調長期計劃的重要性,一會兒又說有時候不用制定計劃……作者并沒有說錯,只是感覺淡化了前提條件。
長短計劃都要有,隨心所欲也要有,但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應對。
短期計劃:以我個人所經歷、制定過的計劃來說,我覺得一年以內要完成的目標可以算是短期計劃。比如說:工作中某個項目;資格考試;外語考試;備賽練習;房子裝修等等。
雖是短期,但也最好能拆分成更小單元計劃,比如以周、月為單位完成的細分目標。這樣一來,目標就會變得期限更短、內容更清晰、完成難度更容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們要做的任何一件事情就是腳踏實地的去走好每一步,而不是站在起點無盡遐想。這每一步想走好、走踏實其實說難不難,說易也不易,期間的路途上肯定會充滿意外的驚喜,但是向前走的方向一定不能錯。
“方向”如何找?
那就需要我們結合自己的現狀和人生理想來制定長期計劃。
長期計劃:長期計劃必須要制定,很多看似短期內實現不了的“美夢”會在三、五年后突然中大獎般實現。真的如此,這是我自己的親身體會與受益,內心一定要堅守自己的愿望。
長期計劃的實效一般設定為是三至五年,因為時間較長,需要點滴的積累和努力,需要靈活的應變和調整心態。“方向”對了,路途哪怕蜿蜒曲折或是走投無路,都能經歷“試錯”來排除“錯誤”而更接近終點。
說到長期計劃,突然想起來《記事本圓夢計劃》中熊谷正壽為自己制定的計劃表,細化到年、月、周,對于自己的工作、學習、家庭、生活又非常積極的引導作用。
這是熊谷正壽在25歲時為自己制定的個人10年目標計劃,既有短期、又有長期,明晰、簡要,囊括各方面。
不過計劃制定得再周全都離不開腳踏實地的去行動。
學無止境,助力圓夢
今天在高速上開車時,老公坐在副駕駛很享受的和我深度聊天,我們聊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感悟,好喜歡我們這種積極、正向的探討。我們經常彼此客觀的為對方分析事情、梳理思緒,也許這才是健康、積極、幸福的伴侶關系。彼此讓對方都變得更愛學習、愛工作,最后才能做到更愛自己。
我們一致認為“學習”是投資回報率最高的事情。
見過不少拒絕學習的朋友,不管自己是否能滿足生活所需,就是不愿意或者不想靜下心來學習學習。
“拒絕學習”會讓我們有怎樣的感受呢?
1、拒絕學習就不可能有機會知道學習后的收獲;
2、由于不知道學習后的收獲是什么,也就不可能知道那些收獲帶來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3、既然對學習的好處無從了解,自然就沒有學習的動力。
學習什么?很多事情都需要、都可以學習,因為“學習”最關鍵的一點是:任何知識的獲取,都是不可逆的。
就如書中所說 “學習”的重要起點是:起碼學會一種技能。
通過近幾個月參加的幾個在線學習,深感“自學能力”對于自身進步和拉開與他人差距的重要性。
除了自己已習得的專業技能,閱讀和寫作是每個人都可以學習并掌握的一項技能。
閱讀和寫作從小就出現在語文學科和英語學科,為什么?絕對不是為了長大后找工作而學習的。
這兩項技能也是人類區別于動物的行為和能力。
閱讀和寫作能伴隨我們一生,也能幫助我們逐漸加強思考能力,也是自學能力。
書中提到了“自學能力”的基礎是閱讀理解能力。
確實,閱讀是接收信息的過程,在閱讀之前需要有一個甄別所接收的信息是否可靠和有效的能力,這顯然是要長期以來培養的甄別能力。
當我們閱讀得更多,大腦中所存儲的信息多到一定程度,才可能“融會貫通”。
剛剛提到的“寫作能力”也是占據“自學能力”的重要地位。
寫自己的心情、感想、故事等等,不斷的練習寫作輸出才會積攢寫出簡潔、有效、準確、樸素、具體的說明性和說理性文章的能力。
我們總是感慨人家怎沒能寫出那么有邏輯、條理的文章,“是不是有天賦”,“人家就是筆桿子”……
其實都是不斷的可以練習,因為學習的任何一個階段,都會有一段時間進展緩慢、重復練習,只有經歷積累的過程,“量變到質變”的效果才會出現,才有可能突飛猛進。
短時間內看不到明顯的進步和作用,不要著急,因為火候還不夠、還差一點練習量。
但是練習的過程更耐人尋味,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品味,他人能和我們共享的是質變后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