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是一本費孝通匯集各種思考的書,雖然主線是在談論中國的鄉土,但實際上也表達出了他對各種社會問題的看法,例如文字、道德、戀愛、友誼、理想和傳統等,這些看法也解答了一些在我腦中長久駐留的疑問,將這些疑問和解答擺在一起,供大家參考一下。
文字應該怎么用?
文字發生之初是「結繩記事」,需要結繩記事是為了在空間和事件中的人和人的接觸發生了阻礙。我們不能當面講話,才需要找一些東西來代話。如果是面對面可以直接說話時,這種被預先約好的意義所拘束的記號,不但多余,而且 有時會詞不達意引起誤會。
文字所能傳的情、達的意是不完全的。這不完全是出于「間接接觸」的原因。我們所要傳達的情意是和當時當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當時當地的情意記了下來,如果在異時異地的圜局中去看,所會引起的反映很難盡合于當時當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應。文字之成為傳情達意的工具常有這個無可補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時,我們要講究文法,講究藝術。文法和藝術就在減少文字的「走樣」。
中國人為什么對世態炎涼特別有感觸?
因為在鄉土社會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為中心,周圍畫出一個范圍圈子,這個范圍圈子是按著中心的勢力厚薄而定的,有勢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窮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鄰的兩三家,樹一大就大樹底下好乘涼,樹一倒就樹倒猢孫散,這就是差序格局的伸縮性,而世態炎涼就是這種富于伸縮的社會圈子會因中心勢力的變化而大小而帶給人的心理落差。
中國人用什么來為貪污自解?
一個差序格局的社會,是由無數私人關系搭成的網絡。這網絡的每一個結附著一種道德要素,因之,傳統的道德里不另找出一個籠統性的道德觀念來,所有的價值標準也不能超脫于差序的人倫而存在了。
中國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對象和“自己”的關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縮。我見過不少痛罵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親貪污時,不但不罵,而且代他諱隱。更甚的,他還可以向父親要貪污得來的錢,同時罵別人貪污。等到自己貪污時,還可以“能干”兩字來自解。這在差序社會里可以不覺得是矛盾;因為在這種社會中,一切普遍的標準并不發生作用,一定要問清了,對象是誰,和自己是什么關系之后,才能決定拿出什么標準來。
為什么有的人只適合做朋友,而不適合戀愛?
戀愛是一項探險,是對未知的摸索。這和友誼不同,友誼是可以停止在某種程度上的了解,戀愛卻是不停止的,是追求。這種企圖并不以實用為目的,是生活經驗的創造,也可以說是生命意義的創造,但不是經濟的生產,不是個事業。戀愛的持續倚于推陳出新,不斷的克服阻礙,也是不斷的發現阻礙,要得到的是這一個過程,而不是這過程的結果。
明白了兩者的不同,你才會明白哪些人能和你相交淡如水,哪些人能和你一路披荊斬棘走到最后。
為什么在鄉土社會生活的人不會喊出我要改變世界的豪言壯語?
中國鄉土社會中那種實用的精神安下了現世的色彩。儒家不談鬼,「祭神如神在」,可以說對于切身生活之外都漠然沒有興趣。一般人民更會把天國現世化;并不想把理想去改變現實,天國實現在這世界上,而把現實作為理想的底稿,把現世推進天國。對生活的態度是以克己來遷就外加,那就是改變自己去適合于外在的秩序。
為什么會有人會一直堅持傳統?
傳統是社會所累積的經驗。行為規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們的行為以完成社會的任務,社會的任務是在滿足社會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們要滿足需要必須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術,向環境獲取資源。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個人自行設計,或臨時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規劃的。人們有學習的能力,上一代所實驗出來有效的結果,可以教給下一代。這樣一代一代的累積出一套幫助人們生活的方法。從每個人說,在他出生之前,已經有人替他準備下怎樣去應付人生道上所可能發生的問題了。他只要「學而時習之」就可以享受滿足需要的愉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