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17.7.4? ? ? ? 文/琴音
晚上妞去小伙伴家玩回來,小伙伴跟隨而回。那是妞幼兒園中班的同學,轉走后又準備回深圳讀書的一個好幾年不見的小伙伴。
回到家妞就搬出她的寶貝——一箱子的手工輕質泥土。
“媽媽,你陪我一起做輕質泥土一起做手工吧!”妞發出熱情的邀請。
“好啊好啊。”閑著沒事正在看復合大師的我走了過去。
“做什么呢?做一個紅蘿卜吧!”我拿起紅色的那包輕質泥說。我做我的手工,妞做她的,妞的小伙伴也在做自己心儀的手工。
“Season,我覺得你媽媽真的很好,你媽媽對你真的很好。”小伙伴脫口而出,羨慕地說。
“你怎么看出來的?”我笑著問。
“阿姨,Season讓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她讓你陪她玩你就馬上陪她玩。Season你媽媽真的很好。”孩子羨慕而落寞地說。
“但是我媽媽就不是這樣的,我爸爸還好一點。我媽媽太忙了。每天忙這忙那的,都沒有時間陪我玩……”孩子依然是難過的情緒。“每一次學校有活動她都是沒有空的,總是很忙。每一次我讓她陪我玩,她只會說等會等會……”孩子觸景生情了。
“你好像有些難過,你很想你媽媽可以多陪陪你,可是媽媽忙,沒有陪你,是嗎?”孩子點點頭。
孩子的坦誠,孩子的心聲讓我有些許的無奈和心疼。感受得到,“媽媽的陪伴”對她是一種奢望和渴望。
何時我們忙成了那樣?連陪孩子玩玩都成為了渴望不可求?我們追求和失去的是什么?
也許我們父母真的需要覺察自己:我們用心愛著孩子,總想給到孩子最好的物質,比如終日忙碌,努力掙錢,千方百計買一個學區房送孩子到最好的學校,跟隨優秀的班主任和老師去成長……我們忙。
為何我們的用心良苦孩子感受不到?我們又忽略了什么最重要的東西?我們真的懂孩子嗎?懂孩子需要什么嗎?
物質層面的東西可以用物質去填補填滿。但是心理層面的需求呢?心理營養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又真實的存在于我們的心靈深處,比如安全感,比如被父母重視的感覺,比如被父母無條件接納的愛……無一不影響著我們的終身幸福。
此刻,感受到了這個孩子內心深處有一個聲音:我不重要,我不是媽媽心中重要的人。
長久之后,這種親子互動模式不斷重復和強化,內在的聲音“我是不重要的”就會成為這個孩子的內在信念和價值觀,從而上升為自我內在的身份定位——我是多余的。
“我是不重要的”信念和價值觀導致孩子對自己有了一個扭曲的身份定位“我是多余的”,而生命的至重是隱形的六大心理營養之一,心理營養的缺失會形成影響孩子一輩子。接下來孩子行為準則就會跟隨著她的身份定位和信念價值觀而發生變化。她會認為自己不夠好,努力去討好別人,甚至可能會沒了自我,會忽略自己的感受忽略自己的情緒,忽略自己的一切一切,壓抑自己的所有所有……
心疼這個孩子的同時,真的慶幸自己走進了父母成長課堂。父母先成長自己永遠是養育孩子的王道。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