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對人生目的、意義的看法,叫人生觀;他在這個世界上的價值取向,就是他的價值觀。
比如說,有人以為錢很重要,只要有錢,他夢寐以求的快樂,就會滾滾而來;也有人相信,感情是人生中最珍貴的;還有人認為,地位高于一切。
? ? ? 大家都應該思考過這個問題:人生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是什么?如果沒有真正具有意義的人生觀,就和動物沒有差別。
現在世間上的很多人,真的很可憐!他們殫精極慮追求的目標:外在的物質、名聲、內心虛無飄渺的情感,連芝麻許的利益都沒有。但是,我們的感官,已經被迷幻藥麻痹了,陶醉在虛假的快樂中,迷失了真正的方向。就這樣不由自主地追逐,活了一輩子。
如果我們目光短淺,就會無惡不作。大多數人在唯物論、進化論的教育下長大,信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死如燈滅”。如果是這樣,那么,“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也就天經地義,“為自己而奮斗”就成為合情合理。
這樣,每個人、每個團體,在為自己利益奮斗的過程中,就會不擇手段。昧著良心、損害眾生的各種不道德行為,就會大量涌現。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我們應該怎樣定位自己的人生呢?
我認為,第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是:人生,真的只有短短的幾十年嗎?如果人真的沒有后世,那么,為了短暫的今世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奮斗,終其一生也是值得的、無可厚非的。
假如真的有后世,而且是無比漫長、久遠的來世,今生所作的一切,都會對未來的快樂和痛苦,產生決定的作用。就像我們年輕時辛勤工作,積累資財,就會有一個安定的晚年一樣。而我們卻對此茫然無知、置之不理,這樣的行為,是否合理呢?
因此,要建立一個正確的、符合自然規律的人生觀,就必須思考這個最關鍵的問題:人是否存在前后世?如果存在的話,快樂的因是什么?這樣,我們就不會鼠目寸光,而會以對今生來世有利的方式,來確立此生的意義和價值。
人生觀有世間、出世間之分;世間有東、西方之分;西方也有個人與社會群體、乃至專業領域之分。對個人來說,年輕與年老時也迥然不同。
一個人年輕時,往往追求感情、財富、事業和地位,幻想精彩的人生。但是,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漸漸了解,所謂的感情、金錢都不能帶來幸福。在一個人的人生中,只要有維持生存的基本條件就已經足夠了,即使再多,也不能帶來心靈的快樂。
當然,如果沒有一點生活資具和條件,一個人無法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但人對自己的欲望,應該有所節制。按照佛教的觀點,人應該知足少欲。如果知足,即使沒有豐裕的財富,也一樣快樂地生活。
從前,有一個乞丐對一位禪師說:
“我一無所有,內心非常痛苦。”
禪師說:“把你的雙目給我,我給你一百兩金子。”
乞丐說:“我的雙目遠遠不止一百兩黃金!我決不會給你。”
“把你的雙臂給我,我給你一百兩金子。”
“不!”乞丐說,“沒有雙臂,我怎么生活?即使你給我一千兩黃金,我也不會給你。”
“那,把你的雙腿給我吧,我給你一百兩金子。”
“不論你給我多少金子,我也不會把雙腿給你!”
禪師說:“想一想,其實,你并不窮。”
乞丐想了想:“確實是這樣,我不是世界上最窮的人。至少,我有三百兩黃金。”
后來,乞丐反省自己,對人生的價值重新定位,終于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美麗人生。
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希求幸福。但是,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它就是心靈的快樂。一個人可以一無所有,乃至雙目失明,但只要能明瞭人生的真諦,那么,無論是什么人,都可以感受到內心的那一分歡樂。它充溢我們身心,令我們有限、短暫的生命,煥發出智慧和慈愛的光芒。
這里所說的快樂,不是指空性、勝義諦的境界,而是指世俗的現象。所謂現象,是耳聞目睹之法,是物理學家研究的對象;而事物的本質,則非眼耳鼻舌身之對境,需要用另一種方式去衡量。
在這個世界上,有不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層次也各不相同。就像皈依,同是皈依佛門,目的卻各不相同。有人是為了從輪回中解脫;有人是為了無量眾生的安樂。如果你的人生價值,只是為了一己的快樂,是很低很低的層次;假如不論是何等眾生,你都希望能利益他,則尚屬中等;如果沒有絲毫的自利之心,完全是“人不為他,天誅地滅”,這樣的理念是最崇高的。
也許你關心的只是自己的家庭、職業和愛好。對此,佛教也不會一概否認。無論你持有什么樣的人生觀,如何提升它、令它對你及你周邊的人有利?這是問題的關鍵。但要做到這點,歸根結底,就要了解前生后世是存在的、因果真實不虛。這是我今天想說的第一點。
第二點,有人以為佛說四大皆空,就不敢接觸、深入佛法的精髓,怕影響、破壞了他的快樂人生。其實,佛教的人生觀,會讓你更寬容,生活得更快樂,并從內心深處生起智慧和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