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之道》——
禪是不拘的、流動的,無法言說,不被定義。
我們無法用“是”什么來定義禪,而是只能用禪“不是”什么來領悟。
禪,不是“二元”思想,不是宗教,不是哲學,也不是心理學或者某種類型的科學。
當我們囿于對詞匯分類、定義的概念之時,也是我們離禪越來越遠之際。
禪具有“非言語”的特性,只有通過“禪修”及生活中實際的體驗,才能禪悟到文字的外延之意。
如此,禪是一種體驗,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是一種生活之道。
這本暢銷全球60余年的禪學之書,出自美國哲學家、禪學大師阿倫.威爾遜.瓦茲(Alan Wilson Watts,1915-1973)之手。他在中國、印度哲學及宗教領域造詣頗深,并致力于將禪學推廣到西方。海德格爾、鮑勃.迪倫、喬布斯都曾受其影響。
在書中,瓦茲采用東西方哲學思想對比的方式,追溯了“禪”的起源、發展史,并介紹了禪在生活及藝術中的運用及影響。提綱挈領、條分縷析、簡潔易懂。
“禪”,起源于印度佛教的“禪那(Dhyana),傳入中國后融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落地為“中國禪”(Chan)。后又經中國傳到日本,形成日本禪(Zen)。在全球化的過程中,禪又漂洋過海到達歐美,發展出歐美禪(Zen)。
禪宗主張: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公案則成為了學禪、悟禪的方式之一。它是古代禪師傳承下來的在禪的學習、體驗中的一種文本,是禪宗之精髓。
瓦茲詳細拆解和分析了“麻三斤”“柏樹子”“干屎橛”等著名公案,闡述了禪的核心精神“空”和“妙”,以及“靜坐無為”的禪修方式。
旨在讓讀者體悟禪的思考方式,跳出“二元”思想,“如其所是”地看待世界,活在當下,尊崇并信任“自本性”,成為一個簡單、澄明的人。
但是,如果在修禪的過程中,一個人總想著“我要好好修禪”以達到完美為目的,被禪的觀念和詞語控制中,其結果只會是失敗。
也就是說,對任何事情的刻意為之,則必然一無所獲。
“春色無高下,花枝自短長。”
“魚游于水而不知水,鳥翔于風而不知風。”
“何為道?”答:“云在青天水在瓶。”
此外,瓦茲就禪對中國和日本藝術的影響和滲透撰寫的也極為精彩。
宋朝的詩詞、書法、繪畫中的超脫、空靈、留白之境;日本的茶藝、俳句、枯山水中所呈現出來的侘寂、物哀之美也都彰顯著文人和藝術家在一種對時間“無來去”的心態下,在對世界生動一瞥之即,剎那間所留存在記憶中碎片的勾勒和回響。
這本書是瓦茲寫給西方讀者的,同時也可以成為我們了解禪修的入門書。在苦樂參半的紅塵中,用自己的心去參悟人生的真諦。